“一带一路”战略方针政策的提出为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拉动全球化旅行将成为旅游业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乡村旅游也迎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了旅游业开发的重点项目。乡村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可以为游客浏览乡村景观提供非常好的旅游环境。因此,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要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生态资源,科学、合理的规划,改善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一带一路”沿线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抢抓机遇,发挥优势,成为引领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标杆,展示中国乡村旅游重要的窗口。
但不难发现,在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没有系统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作出科学、有效的指导性规划设计方法体系。 基于此,本文通过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现存的问题,以乡土性作为切入点,为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提出发展策略。突出乡村旅游地乡土文化特色。以保障我国乡村旅游景观得到合理的规划,实现"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带动中国乡土文化特色乡村旅游文化输出。
自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旅游业积极响应,走在了共建“一带一路”、助推互联互通的前沿。旅游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旅游是修身养性之道,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为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中国将加大入境游推广力度,着力提升“美丽中国”整体旅游形象。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着力开拓边境旅游和区域旅游市场。同时,沿线乡村旅游也成为中国乡村文化对外展示的主要途径。构建“一带一路”乡村旅游,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全国的乡村旅游应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动与合作,以国际化的眼光、标准、品质、品味来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往人类一家、地球一村的文明进步之路。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对各国之间加强人文交流、增进友谊、传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乡村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地域风格。乡村旅游产业涉及面广、文化基地深厚、百姓参与度高,所以,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应该更加注重乡村自然环境、乡土文化、村民的意愿来开发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仅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还要记得住乡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中乡土文化的传承。
沿线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村民”的缺失是不利于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村民是乡村的缔造者,也是乡村文化的建设和承载者。乡村是他们世世代代建设的成果,也是村民的祖居之地。村落布局、民风民俗、饮食习惯等,都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乡村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是千百年中发展和传承下来的。而村民正是传承乡村文化的载体,他们是乡村文化的主体,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因此,乡村旅游规划中如果缺失了村民的存在,缺乏对村民、乡村、生活习惯、语言、劳作、民间信仰、民俗风情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缺乏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甚至融入乡村生活。而由城市人紧靠文献资料和范范的考察,快速做出的规划方案,根本无法准确把握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定位,更不能真正突出乡村文化的内涵、村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所以,在建设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中乡土文化的传承不能缺少“村民”的存在。
1.城市化现象严重
“一带一路”战略方针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沿线各地纷纷兴起打造旅游业,沿线乡村旅游也发展迅速。但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蔓延过程中, 导致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日趋城市化,当下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什么都要求快,在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快速盲目抄袭城市化让乡村的景象日渐消失在村民和游客们的记忆当中,乡村的消费、生产、文化风俗等出现被城市文明同化的现象。原本自然生长的乡土风貌支离破碎、乡土文化日渐缺失,乡村的村民和乡土文化日渐消失在乡村中,失去了乡村应有的味道,对农村的归属感也日渐模糊。这样的现象充次在祖国的山河大地。所以,在建设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过程中要根据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肌理、 乡土文化、村民传承等因素,保持因地制宜、返璞归真、适地适树的规划方式,为乡村旅游发展找到正确的规划方向。还乡村本真村容、村貌。尤其是沿线乡村作为一带一路中国乡村文化的展示窗口,更加要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
2.乡村民间文化逐渐消失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巨大改变。中国传统以村庄为人们生活载体的生活方式迅速被城市化进程冲破。人们纷纷涌入城市,商业、工业、城市生活的一体化逐渐取代了原来的乡村生活。这种变化发生在人们的思想和习惯上,反映在生活的细节上,乡村民间文化就是这种变化的体现。
乡村民间文化正在慢慢的消失中,老一辈的民间艺术家还在为这些瑰宝坚持着自己最初的那份执著。但是,人终归还是要老的,而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这些艺术没有人继承,现代社会的繁华都市,使得大量的年轻一代涌入城市,却甚少有人去继承这些传统的民间技艺文化,使传统乡村民间文化面临失传的处境。
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弱化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民进行文娱活动、民俗演出、沟通交流等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乡土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场所。戏台、祠堂、村庙、集市等各类场所是乡村文化积累的主要场所,也成为现在乡村旅游文化开发重要的依据。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乡村的结构也发生着变化,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导致追随城市化生活的乡村年轻人为了更好地生活外出务工,只有老人和小孩留守在乡村。“村民” 作为乡村的主要建设者和承载者,没有了“村民”参与的乡村,使乡村的文化建设也逐渐消失。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乡村公共空间文化活动也让电视、手机等新媒体设备取而代之,严重打击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使传统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活动得不到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乡村旅游景观乡土文化的构建能够将这些文化带到更为广阔的国际舞台,使其潜力被充分开发,实现智力、文化资源的国际共享。一带一路平台将成为东亚文化与欧洲文化联系的桥梁,让世界不同文明成为一个共同的文明贸易市场,沿线国家的文化资源在这一广阔的世界性市场中必然能够创造更多价值。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乡土文化乡村旅游景观,沿线各乡村将获得新的生机,成为引领中国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标杆。
1. 突出村民的主体性
“村民”作为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和传承者,乡村旅游规划的发展离不开村民。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不应该是局限于成为城市人观光、浏览的“后花园”。而是应该造福乡村的绝大多数村民,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旅游景观的愿景,最终使广袤的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背景下,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更应以“村民”为主体进行乡土文化的建设,让村民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展示者。
乡土文化的建设不仅是农村风貌建设的改造,更多的是应注重文化的贴身保护,是农村地域文化遗存下去的一个重要环节。乡村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再生的,村民作为乡村的主人,只有村民回归真正的乡村生活,乡村才能可持续的发展旅游。如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在这里当地的居民依然在地生活,游客仅仅是来当地旅游的一个过客而已。江西的婺源也是如此。所以,乡村最重要的主体,是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如果这个主体的认定有偏差?为了一个旅游规划就有可能把整个村迁走,整个区域重新规划、建设,那将会出现千村一面的景象。乡村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是通过旅游和其他产业,实现乡村再造血功能,让乡村得到可持续发展。不是每一个乡村都具备旅游开发的条件,要根据乡村的自然基底、历史人文环境等条件统筹、评估,再进行合理的旅游景观规划设计,这样的乡村才会是活态的乡村旅游景观。
因此,要充分解读乡村的文化特质,才能有的放失的传承弘扬。不能用碎片化的、符号解构的眼光分析乡村,应该把乡村当做一个活态的有机整体来考虑,对整体自然人文环境、历史环境要素、传统文化生活的统筹研究。
2.乡村乡土文化的建设
传统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而乡土建筑能直接表达乡村的个性特征。目前,有的规划盲目要求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造成乡村特色的缺失。乡土建筑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充分展现了村民的生存智慧。村民祖居于此,乡土建筑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乡土建筑的改造与利用,应当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尊重其结构的特色和完整性。
乡村旅游规划应结合村民的日常生活形态、民俗文化等乡村特色文化到规划中。传统乡村中,寺庙、祠堂、族谱、戏台、等乡村文化元素依然存在,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可以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展现乡村的核心价值,充分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们体验到乡村文化中“村民”情感和精神的延续。
村民是乡村文化的展示者,是乡村旅游中“活”的资源。只有通过村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不能离开的魂之所在。
3.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是乡村人际交往的主要空间和乡村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传统乡村中,个人和家庭之外存在着多元的公共空间,这是乡村中人与人聚集、交往的主要场所和空间,把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拓展、培育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
以古镇、古村落、古民居为载体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逐渐衰落,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乡村习俗和文化,因地制宜的发掘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中最有乡土文化特色的场所来发展和再建公共文化空间。根据不同地形,塑造不同的传统农耕文化景观,展现真实的乡村生活景象;将乡村中的古戏台、古茶楼、古宗祠等空间文化进行保护和修复,作为传播乡土文化的公共文化空间,让乡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通过改造和创新利用乡村传统的公共文化空间和载体,培育、建构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断丰富乡村公共生活的内涵,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性,激活村民的文化自觉,以最终实现新的乡村文化形态的重塑。
“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乡村文化旅游景观,不仅能够拉近沿线各国的高层交往,更能够推动合作伙伴之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增强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感情,这样一带一路战略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沿线国家的民间认同,一带一路的合作内容也将更加多元和丰富。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乡土文化乡村旅游景观是相当有必要的。同时在构建乡村旅游景观中,必须和乡村的自然基底,乡土文化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因素,发展乡村旅游只有坚持以乡村自然基底为基础,以“村民”为主体,充分解读和发扬当地乡土文化,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才能展现乡村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才能促进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规划设计院六所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