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凛冽的寒风中,冬季的脚步逐渐近了。对比其他季节,冬季旅游产品有着显著的季节性特点,旅游产品项目供给侧不足,游客呈现避寒游、冰雪游两趋化趋势,旅游景区流量过于集中等。为更好地开展冬季旅游工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的通知》,对冬季旅游工作做出部署。博雅方略文旅集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窦文章教授就此文件接受旅游报专访,对于如何“做好调度组织,加强弹性供给”进行解读,并提出冬季旅游供给侧改革、旅游冬季景区运营管理等多方面的相关举措。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近日发布了《关于做好冬季旅游产品供给工作的通知》,对今年冬季旅游工作做出了系统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做好调度组织,加强弹性供给”。
关于“弹性供给”,通知提出了一些具体要求,如提前对游客流量进行预测分析;提高网络售票比例,科学引导分流游客;增设临时停车场、移动厕所、电子导游等。
随着冬季来临,我国旅游市场的客流量、客流方向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个变化趋势就是“避寒”,很多游客在冬季会选择去气候温暖的地方游览、度假,比如海南三亚。
三亚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充分做好迎接冬季旅游高峰期的工作,三亚市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如加强信息服务,与三大运营商合作,为游客自动推送温馨提示短信,提醒游客时刻关注路况信息,注意错峰出游;要求各景区严格按照景区承载量售票,如超过最大承载量,立即通过第三方平台发布信息,及时提醒游客调整出行计划;通过各种方式向游客告知12301、12345投诉平台,舆情工作组24小时监测涉旅舆情,及时发现、第一时间回应,快速处理舆情和投诉;保障旅游交通安全,对游客容易拥堵区域及时调配机动车辆,各大景区增设临时停车场,纾解交通压力。
冰雪是冬季重要的旅游吸引物,很多游客会在冬季去体验滑雪、欣赏雪景。
目前,京郊的滑雪场大多已经准备就绪。北京市密云区南山滑雪场总经理胡卫介绍,准备工作早已展开,包括滑雪板、滑雪服的检查、更新,索道、消防设施的安检等。针对以往自驾堵车的情况,滑雪场扩建了停车场,提升了接待能力,开设了灯光夜场,“以时间换空间”。同时,还将继续采取一些限流措施,把控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从源头上调控好客流。
如何应对冬季客流变化、客流高峰,一些业界专家也给出了应对建议。
曾参与多个冰雪旅游规划制定的北京大学战略研究所副所长窦文章表示,在应对客流高峰方面,要注重运营管理,文化和旅游、交通、公安等相关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实施客流高峰预警与分流调控措施;积极运用智慧旅游技术,鼓励景区通过网络平台,提前发布景区开放时间、停车位、周边酒店餐厅预订情况等信息,便于游客自行错峰出行;要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建议景区增设临时停车场、移动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针对冬季特点,提供免费热水或热饮等人性化服务。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史达提出,今年元旦和春节间隔仅一个月,各种客流相互交织在一起,肯定会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较大压力。景区需要未雨绸缪,提前进行服务人员培训和导游培训。此外,旅游管理部门和景区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景区进行智能化改造和升级。
此次发布的通知,除了对客流疏导提出要求外,还从增加供给角度提出,深度挖掘地域性和民族性节庆中的文化内涵,推出一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品。
对此,三亚市旅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三亚将从以下5个方面进一步深挖文化资源,创新旅游产品供给:一是加强海南民族特色文化典型代表项目竹竿舞的培训和推广;二是在众多知名景区(点)极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三是加大对本地特色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宣传力度;四是积极打造乡村旅游产品;五是推出丰富多样的文化演艺产品。
对于如何增加供给、满足需求,史达建议,一方面,景区应当不断推陈出新,把文化要素通过二次创作的方式融入旅游产品中,使之成为“有故事”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景区可以主动与当地的高校合作,邀请“90后”“00后”参与到旅游产品的设计当中,契合青年群体的需求,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产品。
窦文章建议,伴随我国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冬季旅游供给侧改革大有可为,如民俗文化创新——冬季民俗节庆文化丰富,可开办民俗庙会、地方民俗节庆、文化演艺、美食节庆等;产品组合创新——“冷暖相映”即室外冰雪旅游活动与室内温泉、SPA康养等的产品组合,“动静结合”即在传统冰雪体育运动产品基础上,配套购物、美食、休闲等,“昼夜交替”即注重冬季夜间旅游活动;场地运营创新——灵活运用景区场地,特别是针对北方景区,可增设滑冰场地、小型滑雪训练场地,开展冰雕游览、冰钓活动等,以提高场地利用率,增添冬季旅游产品与服务。
实际上,除了避寒游、滑雪游、民俗游,冬季客流还有很多变化方向。当前,各地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预测客流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方案,争取在冬季市场取得好的成绩。
注:内容来源中国旅游报(原标题:做好弹性供给提高冬游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