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N

EWS博雅动态

【博雅新闻】博雅新闻丨城市会客厅沙龙:健康将成为疫后时代全域旅游新的价值观

  摘要:4月23日,北京博雅方略研究院副院长谢雯应邀出席了由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旅智库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和中房智库ICS城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0年第一期城市会客厅沙龙。谢雯院长从大健康战略下的城市规划切题,指出后疫情时代的城市规划与文旅规划发展新方向。

4月23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旅智库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和中房智库ICS城市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0年第一期城市会客厅沙龙——“把健康嵌入城市,建筑师与规划者的对话”在北京举行。

出席的嘉宾有:中国通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管颂扬,北京博雅方略研究院副院长谢雯,人民文旅智库高级研究员、中房智库ICS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秦刚,人民文旅智库城乡发展研究中副主任覃亮。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城市规划、城乡发展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规划者与建设者的反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何将“健康”嵌入城市整体规划,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构筑起一道坚固屏障,成为规划者与建设者面临的新命题。

管颂扬表示,城市规划这门学科是伴随着人类维护自身健康的教训和反思而来。我们现在主动地把现代化进程对环境冲击作为一个契机去反省和纠错,就有了一种对健康规划更加系统的认识,疫后时代的城乡规划应从以下四点做起。

第一,城乡规划不是单个部门的规划,而是一项全社会的、全局性的工作。规划部门应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从空间规划和城乡治理的角度预先提出可行的防控举措,为生命安全和公众健康提供环境福祉,做好各种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建设管控等城市规划的基本工作。如构建良好的城市空间格局、妥善安排城市公共和基础设施,通过对物质空间环境的优化等干预手段,提高公众健康质量,推动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二,健康适应性、平战结合等原则和指标在规划设计原则和标准中的比重和内容应该加强且应与时俱进地调整,从生产生活空间布局,到建筑物设计需强化病毒防控的功能。

第三,坚持城乡规划的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规划作为一项有着极强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工作,多方参与可规避较多的城市问题。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非常重要,特别是与居民健康相关的项目,通过公众监督确保其应有的规划功能得到发挥。

第四,将商业性开发与公共设施开发在经营城市的层面统一起来,保持城市活力的同时兼顾公共利益的获得。此外,淡化行政级别对于城市治理能力的影响这一问题也值得思考和改进。疫情期间,较之于高行政级别城市,武汉在资源调配、保障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客观上造成了行政管理效能的不足。

谢雯说,2016年我国出台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提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当下的城市规划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手段,应从关注“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和“作为公共政策”转变,更多的体现其管理与政策引导功能。

城市规划需通过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体现健康要素,逐步推动健康要素在规划的融入。疫情期间,火神山、雷神山以及其他方舱医院作为临时的公共空间,再次证明城市规划留白的重要性,规划留白包括空间留白、功能留白和产业留白,通过规划留白满足未来的多种功能需求。

从城市功能层面看城市规划也需兼顾旅游规划。《雅典宪章》作为“城市规划大纲”,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明确了城市规划的功能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游憩作为城市功能之一,是指以城市、社区为主要载体,以城市本地居民为参与主体,离开居住地不超过24小时的消遣、游玩、社交等各种活动的总称。游憩的内涵非常广泛,内容涉及到体育、历史、文化、自然、娱乐、教育、参观等。游憩是个大系统,很多方面和旅游休闲是重合的,从这个角度看旅游规划和城市规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谢雯认为健康将成为疫后时代全域旅游新的价值观。全域旅游从2015年国家层面推进到现在,不断的迭代和更新。全域旅游要在全产业链里将健康的要素融进去,通过产业要素串联景区、园区、城区,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面营造健康环境,愉悦游客,以此繁荣当地旅游业,推动一方经济发展。

秦刚认为,健康不是工具,是价值观;不是管理,是治理;是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健康规划不仅是城市治理工具,更是城市价值观的体现。决策方、开发方应秉持科学理性的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价值观,将健康治理、公共卫生指标植入规划中;同时也需将健康观念融入现代化治理思维、嵌入现代化治理体系。

低密度的绿色健康社区与低强度城市新区将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低密度绿色人居社区和文创、科创产业生态是田园城市健康、宜居、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中国的都市圈、城市群建设,如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应纳入田园城市理念,尝试构建田园城市+核心都市模式,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划定为该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可能。

城市管理者也应变“土地价值”思维为“城市价值”思维;改“经营土地”为“运营城市”。“土地价值”思维只看到土地出售的价值,只希望把土地一卖了之,获取一次性收益。“城市价值”思维则通过构建公共产品、服务,塑造人文氛围、城市品位获得长远价值和高附加值,以“运营城市”的观念去提高城市价值。

全域旅游规划应融入健康规划。全域旅游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城镇化规划的联动效应,影响着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疫后时代,公众对健康、康养、休闲的需求提升,倒逼全域旅游规划“健康价值观”的导入,健康规划、健康指标应纳入全域旅游规划的范畴和规范标准。

覃亮说,早在1948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了城市居民健康标准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满状态。城市建设应在满足居民基本生理健康的基础上,营造心理需求层面的氛围,如城市的居住环境、公共卫生系统、公共文体设施等。在上述要素构建的基础上,形成公众的社会自我认同,也即社会角色定位。不论其处在哪个阶层,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能够在一座城市安居乐业,这座城就是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从当下全球疫情防控的态势看,健康城市应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城市防控意识和集体精神的支撑。美国以及部分欧洲发达国家及城市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基础设施,但由于前期防控意识薄弱和集体精神缺失,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政府及民众对疫情防控认识的不足和集体精神的缺失,错过了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机。小至城乡、大到国家,防控意识和集体精神价值观的宣贯和执行,可以有效降低公共卫生事件的损失。

第二,城市健康体系建设的经济投入保障。疫情爆发初期,湖北医疗系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得益于国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全国的医疗资源迅速集结至湖北,及时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比较其他落后国家及城市,其医疗体系相对脆弱、能效低下,在大灾大难面前,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打造一座健康城市,须保证该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转,从而使得政府在完善城市健康体系、提升居民的健康质量的城市运营过程中,有不断投入的能力。

此外,合理规划城市圈,疏解中心城市功能也能够对疫情的防控起到积极地作用。形成以“核”带动“圈”的城市圈发展理念,均衡中心城市和周边城乡发展要素配置,使得人口的流动性和聚集性得到缓解,进而降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和传播速度。

活动最后,嘉宾们表示,这样的交流形式今后可多举办,为城乡规划不同参与方搭建交沟通的桥梁,为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建议计策。本次活动得到了西安小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潮星控股集团特别支持。

上一篇:博雅新闻丨“小黄花大产业”——大同云州黄花特色产业发展获总书记点赞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研究 | 区块链如何做到既旅游又防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