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研究 | 东北亚区域旅游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东北亚、东北亚区域旅游和发展意义,然后对东北亚旅游发展基础、文化和文化认同、相关的国际组织机制对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促进以及旅游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东北亚区域旅游的发展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东北亚;区域旅游;地区机制;发展策略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朝鲜半岛和解,中日关系改善,东北亚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世界政治、经济和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上升。东北亚区域是国际上正在发展的经济体,其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不可忽视。旅游合作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各国间迫切需要建立多国跨境旅游区,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该区域旅游得到迅猛发展。随之东北亚各国政治、文化、经贸等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使之为世界注入正能量,并将在未来国际格局中会扮演更大的角色。


1东北亚旅游概述


1.1东北亚
“东北亚”是根据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宣言,最后是由韩国学者提出“东北亚”的概念,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使用。根据外交官协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定义,东北亚包括日本、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广义上包含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而广义的陆地面积为998.8万平方公里,占亚洲陆地面积的23%,相当于整个欧洲,比东盟面积大一倍。
按地理位置分布,广义的东北亚(按国家划分)指中国(含港澳台)、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的亚洲部分。狭义的东北亚(按地区划分)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俄罗斯的远东西伯利亚地区、日本、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及蒙古国。本文以区域旅游合作为重点,按照旅游合作中各国实际参与地区为重点,包括俄罗斯东部地区(滨海边疆区、萨哈林岛等),中国东北、华北地区,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即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其面积为1700万平方公里,占亚洲总面积40%以上,人口近6亿,占亚洲总人口的20%,人口是欧洲的4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图1:东北亚区位图


资料来源:网络
由于国际关系史变迁、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多重作用,东北亚地区一直以来就是大国力量交汇、冲突之地,特别是冷战后,苏联解体,中国崛起,日本努力“入常”,该地区有广泛利益的美国实行亚太再平衡政策等,大国关系复杂,东北亚地区成了超级大国——美国、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横跨欧亚两大洲的资源大国俄罗斯、世界经济第二大国日本等重量级国家的云集地,成为全球东西南北所有国际关系的交汇处。东北亚作为世界大国的聚居地,当今世界自然资源最丰富、劳动力最多、创新活力最强、经济互补性和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东亚的积极变化包括朝鲜半岛和解,中日关系改善,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继续发展等正为世界注入正能量。
东北亚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地缘政治、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完全呈现出千差万别、极富个性的多样化特色。各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各国和地区在资金、技术、自然资源、劳动力、产品等生产要素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进行区域合作和实行经济一体化的优越条件十分显著。东北亚是整个东亚地区的经济重心,仅中、日、韩三国的GDP占世界CDP总量的20%左右。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变局下,东北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依然保持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所以说,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成长潜力和广阔的上升空间,正在逐渐形成世界经济新的增长中心。


1.2东北亚区域旅游概述
东北亚旅游圈是以亚洲东北部为范围,包括中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蒙古、朝鲜、韩国和日本。范围内各国毗邻,经济联系密切,旅游资源丰富,边境旅游发达,地缘优势明显,彼此互为客源市场。整个区域拥有形成统一目的地的条件,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组合性,使得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具有较大的协作潜力,容易形成国际性旅游协作区。
东北亚四季鲜明,高山湖泊纵横交错,风景秀丽,动植物和矿物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古老,光辉灿烂、使人向往。近年来,东北亚乡村旅游欣欣向荣,发展潜力巨大。东北亚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东北亚地区有森林、海洋等多种类自然资源,由南向北依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季风性气候、针叶林气候和寒带苔原气候,气候类型层次分明,海洋景观、森林景观、草原湿地景观、火山熔岩景观、水文景观、冰雪景观和寒带极地景观对比清晰,极具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前景。东北亚气候环境严寒,冰雪资源占整个自然资源中的很大比例,冰雪特色已经形成品牌。借助冬奥会发展旅游产业。东北亚六国地缘优势明显,区域联系良好,丰富的旅游资源,六国旅游资源互补,具有很强的合作空间。
发达现代经济使旅游古今交汇、熠熠生辉,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使东北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东北亚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旅游目的地,在全球化的今天仍然保持一种神秘性,其地缘政治旅游作为特种旅游产品,极具吸引力;东北亚独具异域风情的旅游资源包括特色人文文化、边境风情、民族风情、历史遗迹、战争疑云等旅游资源,对东北亚区域自驾游、跨境游和过境游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东北亚区域旅游具有突出的禀赋优势和竞争力。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合作开发和互通有无,以实现区域内各地区旅游业的共同发展前景广阔。
伴随着东北亚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在世界上也展现了空前活力,东北亚的旅游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来说已成为重要力量,尤其是对东北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旅游业关联性强,波及效应大,对区域经济合作见效最快、收益最大、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各国基于东北亚本身巨大的市场内生需求,对旅游业的合作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共识,各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旅游经济的合作与开发。由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远东地区构成的东北亚区域的旅游合作发展迅速,东北亚各国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振兴这一区域国际旅游,促进国家间旅游潜力开发,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目前,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还存在着许多障碍和问题,还没有形成区域整体的合作体制。主要原因是区域内的6个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性,东北亚既有冷战遗留的长期问题,也有中国崛起引起的新的战略格局和战略关系问题。由于地缘政治问题、各国旅游企业发展水平的不均衡及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人才,这也就成为促进这一区域国际旅游合作的障碍和发展瓶颈。


1.3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
随着东北亚各国政治、文化、经贸等方面交流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国间迫切需要建立多国跨境旅游区,构建东北亚各国间的交往平台。因此,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意义在于促进东北亚和平发展,实现各国经济共赢,具体为:
一、东北亚旅游是区域地缘优势的选择。东北亚作为欧亚大陆桥及新丝绸之路的起点,构建东北亚边境旅游走廊是地缘毗邻的必然选择。
二、东北亚旅游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刺激消费和充分利用旅游相关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平衡发展,必将促进带动贸易、经济、地区旅游业发展。
三、提高整个东北亚区域旅游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是增强东北亚在开放环境下国际竞争能力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合作方实现多种利益关系的整合,减少各国在旅游合作中的冲突。
四、构建东北亚边境旅游是区域深度发展的重要载体。东北亚边境旅游已成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区域旅游使各国人民在不同意识形态、地域、文化、宗教等背景下相互融合、增进友谊、加深信任、促进理解,推进经济层面的互利合作,为区域内各国政治友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发挥积极作用。
五、东北亚区域旅游为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各国之间的旅游交往将越来越重要,旅游彰显共同致力于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各国人民通过旅游交流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从而达到维护国际和平环境的目的。
六、满足日益增长的公民旅游与休闲的需求。东北亚区域旅游对各国保持各自的传统文化及共同维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改善区域各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2东北亚旅游的分析

2.1东北亚区域旅游基础
跨国旅游是新世纪东北亚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征。2018年高层交往、战略沟通、友好交流合作,特金会使得朝韩南北和解态势,持续推进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中朝关系在2018年掀开新的历史篇章。与此同时,东北亚经贸区域合作稳中有升、中日韩拉动效应明显。新的合作迹象鼓舞人心,给地缘紧张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注入了和平与合作的色调。随着区域内政治趋于缓和、经济增长保持稳定,特别是以中、韩、日为代表的国家经济相互依存性日益强化,经由旅游来推动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有助于带动区域内经济交往、人文合作与国家间的战略互信。虽然还存在缺乏多边解决机制、地缘风险反复发作的可能性,但区域内自贸机制和协商机制谈判的增多、旅游等人文合作的持续升温,将成为2019年东北亚经贸合作形势不断向好的有力支撑。
东北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民的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当今东北亚各国,日本属于世界一流发达国家,开展旅游业的时间比较早;韩国和俄罗斯属于一般发达国家,但韩国在政府大力支持下,韩流文化迅速占据相邻国家市场,并带动入境旅游的高速增长。俄国政府积极开展出境旅游,旅游业发展迅速。中俄互为战略伙伴,在旅游方面体现为红色旅游火爆俄国;中国、朝鲜和蒙古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现代旅游业的起步都比较晚。但中国旅游发展迅速,已成旅游大国,并正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在世界旅游舞台上的作用越来越大。蒙古国和朝鲜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对入境旅游的优惠政策比较少,尤其是朝鲜,奉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入境旅游,造成旅游业发展缓慢。这就导致了东北亚区域内部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且差距较大,阻碍了旅游合作的发展步伐。
我国与俄罗斯、韩国、日本和朝鲜的旅游合作发展关系较为亲密。中俄关系已提升至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中韩政府也一致决定进一步丰富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采取公务护照互免签证、普通护照短期旅行免签等便利化措施促进旅游,虽然有波折,但一直在发展。中日关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缓和,民间交流较为通常。此外,朝韩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在加强对话与交流,尤其是在区域旅游合作方面,掀开了南北对话的新篇章。
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发展区域旅游交流与合作,务实、高效地推动区域内各国公民更少障碍乃至无障碍的旅游是关系东北亚区域经济和谐共荣的基础,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政治环境改善的新形势下,以区域旅游合作为切入点,加强东北亚各国亲密合作关系,可以提高东北亚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达到和平共赢,提高区域的世界竞争力。


2.2 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文化和文化认同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经济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依据一定协议、章程或合同,自愿将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协作性和互利性相统一的旅游活动。近十几年来,东北亚区域6国和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极大地促进东北亚区域旅游发展。
文化认同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认同(culturalidentity)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语言认同、艺术认同等。东北亚地区历史上是以东方(儒家)文化为主体特征,同时融合蒙古、俄罗斯等文化的核心区域,彼此文化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多数地区为汉字文化圈。
从文化根源来讲,东北亚主要国家拥有极深的文化渊源,中国、蒙古、日本半岛和朝鲜半岛在文化传统上基本属于儒家伦理文明,与基督教文明完全不同。经过几千年文明发展,在现代多元文化世界中,在文明的和谐共处中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东北亚地区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相互交融,在儒学文化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独有特色的风俗风貌和人文活动。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情,人员往来频繁,边经贸关系密切。相似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使得两国民众更容易达成心理上的认同,文化的相通性使得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更加通畅。同时,东北亚各国山水相连,多是友好邻邦、亲密朋友。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民间情感是彼此交流与交往的根本推动力,也是发展区域旅游合作的目标和宗旨所在。东北亚地区文化体系为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深度开发旅游,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东北亚将成为亚太旅游的主场。
东北亚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区内各国在地缘、经济、人文等方面相互融合,各国合作意愿进一步加强地缘经济合作,维护自由贸易和地区秩序。面对外部贸易保护主义及国内经济压力,各国达成共识,强化区域合作。区内各国建立了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友好联系机制,如中国与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日本结有405对友好城市或友好省(州、道、县),致力于发展旅游,也包括其他各国相互结下的众多友好省市。通过旅游加强区域内各国在宗教、道德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交流,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提供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础。
因此,文化和文化认同要发挥重要作用,文化先行。在尊重各国法律制度和政治体制差异前提下,建立政府间文化合作协调机制和制度框架,为区域旅游合作创造有利的环境。再次,加强区域内各国之间文化和解,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增强区域归属和区域历史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以文化交流为主题,扩大区域文化和旅游合作领域和范围,从而增强区域互信,促进东北亚区域整合。


2.3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国际组织和机制
东北亚地区集中了全球主要大国和新兴国家,各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冷战后,原敌对各国缓解,但维持这一地区安全的结构仍没成熟。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相关各方共同努力,区域多边安全合作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合作水平很初级。地缘政治矛盾、朝鲜继续推行拥核政策等不安定的因素也导致东北亚区域始终没能成立正式的官方国际区域组织,并签署正式的区域合作文件,严重影响了区域旅游合作进程。
上世纪80年代末,东北亚各国都提出过地方性和次区域性经济合作设想,如我国提出“环日本海(东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图们江国际合作开发”、俄罗斯与中国边境贸易合作、中朝边境经贸合作等。俄罗斯提出建立“环太平洋经济圈”;日本提出建立“东北亚经济圈”等。这些愿望及设想不仅受到区内认同,也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重视和支持。早在1991年底,在东北亚经济论坛推动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实施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计划,并提供300亿美元贷款进行开发,还特设了图们江开发项目秘书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自1992年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韩国、北欧、“全球环保基金会”等机构先后投资近1亿美元,支持图们江地区开发和环保;1995年,中、俄、韩、朝、蒙五国正式签署《关于建立东北亚和图们江开发区协调委员会的协定》等三项协议。由此,图们江地区中、俄、朝成为东北亚区域旅游经济合作的重要基地。
东北亚地区没有政治上的国家联盟,结构比较松散,主要是地区内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如APEC组织、亚欧会议等可以提供一个旅游合作交流平台,也可成为东北亚旅游经济合作获得国际支持的重要力量。无论是中日韩三国北海道旅游部长合作会议、东北亚地区旅游合作(EATOF)新瀉论坛、中日韩三国旅游研究机构促进旅游合作的济洲岛会议,都充分发映出各国做出的积极努力。然而,亚太地区论坛(ARF)更加重视东南亚地区的安全问题,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和东北亚合作对话(NEACD)等民间合作体制合作结果很难反映在各国政策上。尽管曾举办过有关振兴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圈会议,在实践中却难以推进。
“大图们倡议”旅游委员会(GT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起和支持,是东北亚政府间区域合作组织,中国、韩国、蒙古国、俄罗斯等均是成员国。为加快区域内旅游合作,“大图们倡议”秘书处通过举办旅游论坛、开展多目的地旅游项目研究、开发更多旅游产品等方式,加强成员国之间旅游项目合作,使旅游成为图们江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重要载体。通过发展陆路游、陆海联运游、邮轮游等产品,深化与俄罗斯和朝鲜的旅游合作,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扩大延伸至韩国、日本,通江达海。图们江“国际旅游特别试验区”成为以旅游促进经济、文化以及更多方面合作的平台与基地、相对独立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在此推动下,中俄蒙韩跨境旅游逐渐升温、经贸合作不断增强,极大推动东北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区域一体化。
我国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国和朝鲜等国共同努力构建“东北亚经济圈”。韩国提出“韩半岛新经济地图”构想,明确指向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对接;日本自2017年以来,积极释放融入“一带一路”信号;日、韩两国“一带一路”都表现出积极融入意愿。中俄蒙三国旅游交流密切,边境旅游快速发展,旅游交流规模不断提升。“万里茶道”以中俄蒙三国经济走廊,绵延上万里,持续几百年,是以茶叶商贸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新通道。“万里茶道”把中方倡议的“一带一路”同俄方正在推进的“跨欧亚大通道”“欧亚经济联盟”、 蒙方的“草原之路”倡议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东北亚各国创造更多新的合作机遇。中俄蒙三国旅游部门积极落实《中俄蒙发展三方合作中期路线图》三方共识,联手开发中俄、中蒙旅游,在东北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便利化建设发力,通过发展旅游为“万里茶道”注入新活力,为东北亚旅游合作创造出新的机遇。


2.4 东北亚区域旅游存在问题
东北亚合作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老问题和新挑战。
一、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和文化传统的多样性阻碍了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哪个地区互信程度低、认同与归属感弱,哪个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就缓慢。从民族和语言上看,东北亚地区民族众多、语系复杂,由汉族、满族、日本族(大和族)、朝鲜族、通古斯族、蒙古族及较少的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的远东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组成,而且不同民族还有局部不同的次级语系,在道德伦理、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文化色彩上区别明显。巨大差异使得东北亚区域缺乏整体的、共同的旅游合作资本,导致区域合作缺乏基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区域融合明显受阻。
二、缺乏相同的法律制度与政治经济体制作为保障,阻碍东北亚区域内长期稳定合作。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体制的差异也为该地区文化和旅游的交流与融合造成严重阻碍。东北亚各国多受东方文化影响,法制化进程参差不齐,政治经济体制不同。区域内6国在政治体制存在着巨大差异性:既有市场经济体制,也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同样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其市场化程度差异明显。制度法律差异成为这一区域国际旅游合作的障碍和发展瓶颈。
三、经济发展差异阻碍了东北亚地区旅游经济发展。该地区内,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存,能源大国、科技强国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并立,多样性的国家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使得东北亚区域内经济互补性强,但同时对接的社会交易成本过高,而阻碍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正常进行。
四、历史原因造成东北亚区域各国缺乏相互信任、历史认同与区位归属。东北亚是二战以来情况最复杂历史遗留问题最多的地区之一,既有日俄、日韩领土争端问题,又有朝鲜半岛对峙问题,还有中日钓鱼岛争议,使得该区域缺乏一体化的必要历史认同与区位归属,难以建立起相互信任机制。区域各国都都想发挥主导作用,不想在区域旅游合作中处从属地位。因此,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一直缺乏更明确的时间表和更具体的实施方案。
五、美国对东北亚区位归属问题极大地影响并作用与东北亚区域旅游的发展。美日、美韩两军事条约以及美国在朝核问题、朝鲜半岛统一等问题上的态度,朝鲜半岛、南北对峙,朝鲜核问题也成为制约东北亚安全稳定、区域旅游合作的障碍,阻碍干扰了东北亚区域旅游的正常合作。
六、市场开发不够,合力不足,缺乏制度性合作与交流机制。开展以地方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的一大特点,东北亚区域旅游市场主体弱小,发展合力不强,品牌创新和推广力度不够,旅游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旅游市场执法力量薄弱。地方政府在处理涉及国际合作的事务时不具有充分权限,致使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还存在一定困难。
七、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关注度不够。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日本一直对加入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热情度不高,与东北亚的经贸往来仅限于日本海沿岸地区。日本关注的焦点更多的在于东北亚环境问题将给本国带来何种影响,以及利用东北亚的自然资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而韩国虽然对东北亚合作保持很高的积极性,但其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重大效果。


3东北亚区域发展对策和建议

东北亚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根据各国的不同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旅游合作模式以及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设立东北亚旅游特区。运用“点—轴”开发模式, 以东北亚地区的铁路线、航空线为轴线,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穿连起来,对被走廊所穿过的关键城市进行重点开发,形成全域旅游大走廊,辐射带动其他区域开发打造旅游外延产业,形成有重点、有外延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以特区示范和引领带动,形成各具特色、开放包容的旅游发展新生态。
二、鼓励创新多形态旅游,创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多样性是东北亚地区旅游的特征,整合东北亚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 鼓励创新旅游产品的供给,加大跨境旅游、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开发。打造共同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总体吸引力和竞争力;开发边境旅游特区“一程多站”旅游目的地,加快景点串联、资源互补、联合互动,区域内互为市场、互为目的地的,实现区域之间景区景点良好互动,打造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
三、树立一个共同的旅游发展理念。形成共同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的本质是民众的自由来往,包括跨越国境的旅游休闲,是人类的基本权利。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和社会对旅游的认识逐步从对经济功能的关注转向对社会发展和文明演化功能的关注,更需要政府和业界跨越国境的合作。在共同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各国发展各自优势,强化对旅游协作的认识,通过区域内旅游繁荣促进东北亚旅游经济。
第四,加快旅游航空便利化,简化区域内旅游签证手续。把旅游航空便利打造成为东北亚边境旅游走廊的必备物质基础。完善东北亚国家航道、航线网络格局,为旅客旅行加快“便利化”。推动航空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切实延长航空产业价值链。简化东北亚区域各国对入境旅游者的签证手续,促进一揽子便利化政策深化。分步骤推进免签、免税、航权开放、自然人移动、资本准入等诸多便利化措施。推动出入境和安检手续的简化,缩短游客通关等候时间,增加消费和购物时间。共同培养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的专业人才,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五、促进区域旅游规划、要素配置、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服务标准一体化。各国政府应共同编制跨国界的旅游规划。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加快推动区域内旅游要素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建立畅通旅游交通系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接待、服务设计、旅游交通、风景区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等。东北亚各国应参照世界旅游组织的建议和标准,制定东北亚地区旅游标准。如东北亚饭店星级标准、导游规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标准、旅游购物退税制度及其程序、旅游投诉处理程序等。
六,完善政策和法规,建立安全、文明、诚信、优质的区域旅游市场运行和监督机制,共同打造健康、稳定的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市场,从而树立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市场良好的整体形象。
目前,随着吸引着全世界目光的特金会的推进,伴随着朝韩和解、半岛核问题的缓和,朝鲜的改革开放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作为建设世界旅游强国、与朝鲜情同手足的世界第二大国家,中国要把握这一机遇,高举和平发展的大旗,借助参与朝鲜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积极构建东北亚区域旅游框架,借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和前进基地,顺应时代潮流,开展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和整合东北亚区域旅游,将东北亚建成著名的大旅游区,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实现区域的长久和平和稳定。


参考文献:
[1]耿学鹏 谢美华 宗巍.东北亚区域合作迎来新机遇.新华网.2018-11-15
[2]刘香凝.构建东北亚边境旅游走廊的几点设想.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18-08-24
[3]宋魁.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的新态势与新构想.《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4]关慧.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合作面临的新挑战[J].延边大学学报,2014,
[5]张丽梅.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及其对华旅游政策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3,(4).
[6]邓倩倩.新形势下东北亚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3期
[7]郑媛媛.东北亚区域旅游产业合作模式研究.《青年与社会:下》.2015年第8期
[8]李刚.东北亚区域国际旅游协同机制研究.《旅游科学》(沪).2013-05-23
[9]李鹏.吉林省积极构建东北亚旅游合作共同体.国际在线.2018-09-11
[10]柴家权.“大图们倡议”构建东北亚多目的地旅游共同体.中国新闻网.2018-08-03
[11]贾欣欣.加强文化旅游合作 构建东北亚旅游共同体:图们江报社.2018-08-31
[12]单晨.国外全域旅游发展经验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09
[13]张玮 吴琼.中俄蒙韩旅游合作:构建东北亚旅游合作区域一体化.中国新闻网.2016-08-24
[14]杨威.为东北亚旅游事业发展出谋划策.新文化延边讯.2016-09-14
[15]闫硕.加强东北亚国家旅游文化交流.华商网-新文化报(吉林).2017-06-23
[16]王新兵.中俄蒙三方携手探索跨境旅游新路径.中国旅游报.2018-09-07
[17]张丽梅.关于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的思考.《光明日报》.2007-04-19
[18]王法权 田婕.加强东北亚跨境旅游合作.吉林日报.2018-08-04
[19]杨劲松.东北亚旅游合作需“日常范”.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6-30
[20]华益文.为东北亚注入更多正能量.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1-11
[21]鲁小波 陈晓颖 王万山 赵恒德.中国东北区域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空间格局.《东北亚经济研究》.2018年04期
[22]王晛.中日旅游大连高端论坛 合作·发展·共赢 共创东北亚旅游新态势.大连日报.2016.5.23-24
[23]构建东北亚旅游“金三角”经济日报2015-11-12
[24]旅游专家为东北亚旅游业发展把脉支招.凤凰辽宁综合.2015-09-05
[25]中俄蒙韩旅游合作:构建东北亚旅游合作区域一体化.中国新闻网.2016-08-24
[26]积极构建东北亚地区“一带一路”战略.吉林日报.2015-08-15


 

 

上一篇:城市旅游促进高质量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 返回列表 下一篇:“一带一路”第二届高峰论坛开创文化旅游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