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深度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把握文旅产业发展新趋势

2月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2个,21世纪以来第17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指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要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完成这两大目标任务,脱贫攻坚还有一些最后的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还有一些突出的短板必须补上。补短板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化土地、资金、产业等方面政策的含金量很高。

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

文件原文:

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坚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
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前提下,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项目。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审批进行全面梳理,简化审批审核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推进乡村建设审批“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抓紧出台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的政策意见。
扎实推进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解读:过去的工业优先、城市优先发展政策,工业、商业、房地产等用地多是来源于农业的土地,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农村三产融合、富民的乡村产业反而很难拿到用地指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是在指标作出了明确规定,还提出将农业种植养殖配建的各类辅助设施用地纳入农用地管理,而且明确农业设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文件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入股、租用等方式直接用于发展乡村产业”,这种提法尚属首次。受访专家认为,“入股”意味着要有定价,而定价则意味着要先“入市”,农地入市改革有望进一步推进。
事实上,2020年1月1日实施的新《土地管理法》,即破除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明确规定农地可以直接进入市场流转。将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土地财产收入。接下来,预计有关农地入市的相关政策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界定、入市交易流程制定、相关增值收益分配等,有望加快配套出台。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原文:
发展富民乡村产业。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办好农村“双创”基地。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不到1年的时间。小康,一个重要指标是看农民的钱包鼓不鼓。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必须主动作为,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普通农户过去只是简单的生产者,经营管理能力远远达不到机械化以及其他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的使用要求,因而需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懂生产管理,又懂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司长曾衍德指出,现在,很多乡村产业,一直停留在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难以提升综合效益。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7%左右;而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5亿元,休闲旅游营业收入0.85亿元,加起来之后在县域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明显提升。在农业发达国家,依托农业发展的二三产业增值幅度更大。因此,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要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联、三产连前端,同时要有跨界融合的思维,越过农业的界面与现代要素交叉重组,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城乡融合,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作为一项融合性极强的产业,文旅产业将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转型、推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城市郊区的乡村。因为它是横跨一二三次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欣欣向荣,环境舒适宜人,人民安居乐业,让文化一脉相承,让乡愁有处安放,就能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市民乐。乡村文旅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产能、发现乡村价值。

增加乡村投资

优先保障“三农”投入。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相适应。地方政府要在一般债券支出中安排一定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和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各地应有序扩大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专项债券发行规模。中央和省级各部门要根据补短板的需要优化涉农资金使用结构。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
去年乡村的投资出现了大的滑坡,以往多年乡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速可以达到20%以上,但去年却是罕见的负增长。乡村投资的资金渠道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中央预算内投资,来源于中央财政;二是地方财政增加投入之外,要发行债券,优先用于乡村投资;三是在金融领域的普惠金融,过去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这些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并没有享受到小微企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而今年专门列了出来,文件提到“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规定享受现行小微企业相关贷款税收减免政策”。

文件还明确提出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三农”投入力度,中央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加大地方债用于“三农”规模,要求抓紧出台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的意见。同时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下乡,切实保护好企业家合法权益。从中央到地方,包括金融资金,及其他税费的减免,目的就是想把更多的钱都利用起来,来支持我们的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原文:

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乡村延伸,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鼓励城市文艺团体和文艺工作者定期送文化下乡。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支持乡土文艺团组发展,扶持农村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发展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以“庆丰收、迎小康”为主题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

解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以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应加大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整理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从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对传统村落基本格局的保护,加强对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从非物质文化层面而言,应加强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乡村优秀传统曲艺、民间工艺美术、传统节庆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等。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现代文化创意设计表现乡村传统文化,鼓励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


注:内容来源新京报、文化和旅游部、人民日报等。

上一篇:2023年将建成的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有哪些看点?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疫情过后文旅业的未来:市场分流,分水岭将逐渐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