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具体举措。随着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国家林草局及其专家体系对未来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基本上形成了三点共识:
国家公园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国家公园必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
国家公园必须体现公益性。
在这三点共识的推进下,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目前已经进入国家公园试点评估以及国家公园预备名录建设阶段。
1. 如何处理自然保护地内文化要素保护的问题
现行全球自然保护观主要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往往根植于人与自然对立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与此截然不同。对世界自然保护制度产生主要影响的国家地广人稀,其人地关系与我国保护地显著的文化景观属性也有巨大差异。在世界保护地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西方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导致了早期在实践中将人类活动排除在保护地之外,将文化与自然要素分隔对待的问题。这种导向给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发展带来两方面的问题:
(1)一些具有国家代表性、具有国家身份认同意义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如泰山、黄山、武夷山、武当、嵩山等地,按照纯自然保护思想,将被排除在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名单之外,或者得不到恰当的价值认可;
(2)一些保护地内的传统文化景观价值将被严重低估。例如,目前已经在试点的国家公园中存在大量地方传统文化形成的圣山、圣湖、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等相关文化要素,事实已经成为当地保护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按西方自然中心主义的国家公园建设思想,这些文化要素不仅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而且很容易引起自然保护与本地居民传统文化的冲突。
2. 如何处理保护地居民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问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对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理解已经从传统的纯自然保护、抢救性保护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保护转变。人的因素也需要在特定时空条件下被纳入生态系统完整性的认定的考虑要素。
首先,对于某些生态系统,人类改造后的生境已经在演替过程中达到某种稳定的状态,人与自然已经达到相互依赖的平衡,物种、栖息地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反馈关系属于该系统生态特征的组成部分。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积极的反馈关系,是社会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其次,对于纽带关系不存在或不明显的生态系统,只有充分考虑人类因素才能全面分析系统反馈关系的完整性。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自然保护地域都存在一定规模的原住民。他们长期以来依赖保护地资源进行生产与生活,与保护地形成了稳定的依存关系,甚至有些保护地内已经形成了集镇与城市。在划定保护地范围时,到底将居民集聚区排除在外以保障居民物质性建设与发展空间,还是将居民纳入保护地范围以保障保护地完整的人地生态系统,是保护地管理体制改革中不得不面临的选择。
3. 如何理解保护地内的游客活动与旅游产业问题
自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提出以来,鉴于相关文件对国家公园定位表述为“最严格的保护”,是否允许在国家公园内开展旅游活动也因此成为了一个社会公众关心的热门话题。但是,在我国的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国家公园与旅游相互排斥又依赖的矛盾关系实际上是源于各方对旅游内涵理解的视角差异。官方文件出于谨慎考虑,对国家公园具体的运营管理,未像西方国家公园那样使用旅游或生态旅游相关词语表达。但是,国家公园内的游憩与旅游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公园发展实践,还是我国近年来的保护与发展的探索都证明,根据国民游憩需求的变化开展合适的生态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合理的空间布局与美学设计更有利于解决国家公园旅游需求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推动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 将文化景观纳入我国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评价与考核范围
山水与人文相融的“天人合一”是我国自然生态保护系统区别于西方世界的最大特色,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底色,更是评价中国自然保护地“完整性”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在下一步国家公园正式推动工作中,建议重点考虑将中国山水人文完美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保护地作为中国国家公园的代表。要根据这些保护地的保护思想基础、自然环境条件、利用者行为方式以及空间结果来识别其文化景观意义。这样既有利于体现国家公园的国家认同代表性,又能体现中国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2. 将本地居民作为国家公园功能分区与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考虑要素
鉴于全球自然保护观的变化以及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现实国情,在未来国家公园的功能区划中,不宜简单粗暴地将本地居民隔离在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外。应该通过限制或约束相应区域的的功能,引导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落实国家公园内生态系统保护的措施。允许在恰当的保护地范围内维持其原有的趋于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允许恰当规模的旅游活动及相应的居民生计方式,以维持国家公园内自然生态系统与本地居民的和谐关系。
3. 客观看待国家公园内的游客活动与旅游产业发展的问题
超载的游客活动、不当的旅游管理、失序的旅游产业发展是国家公园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的最大挑战之一。但是,恰当的旅游活动已经成为国家公园与保护地生态系统保护,以及推动人地关系有序、协调发展的一种关键力量。这一点已经形成世界性共识。
一方面,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型生态系统本身就承载着传统文化自信和建设国民身份认同的使命,而这些使命的传达需要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游憩者积极参与。
另一方面,目前大部分潜在国家公园区域或自然保护地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地,并且已经形成了完整、稳定的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生态体系。当地居民与地方政府已经形成了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的共同体。
因此,现阶段完全将旅游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隔离并不现实。为了更好地落实“最严格的保护”的思想,宜进一步加强旅游活动的利用强度管理,同时将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严格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实现保护地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国家公园的相关表述中,在公园的功能定位与分区规划的表述中使用“游憩”一词比较合适,以体现国家公园的公益性目标。但在国家公园的具体运营管理中,使用“生态旅游”一词表述则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