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作为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重要路径,既面临着坚守生态红线的严峻考验,也孕育着将自然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的无限可能。从陕西秦岭的司法惩戒案例到多地生态旅游的成功实践,无不印证着一个真理:唯有在保护中谋发展,才能让生态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红线不可破:触碰生态底线必受严惩
秦岭,这座被誉为我国中央水塔和生物基因库的山脉,其核心保护区的生态价值不言而喻。然而,今年年初陕西某旅行社却无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在法院已下达诉前禁止令的情况下,仍顶风发布广告,组织游客进入秦岭核心保护区开展穿越、登山活动。最终,法院依法对该公司罚款5万元,这是陕西省首次运用司法惩戒措施惩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
这一案例暴露出个别企业对法律的漠视和对生态保护的短视。近年来,徒步穿越、探险旅游等小众项目逐渐兴起,一些企业为追求利益,将“自然禁区”包装成“网红打卡地”,以“挑战极限”为噱头吸引客流。这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行为,不仅威胁脆弱的自然环境,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最终损害行业的长远口碑。
值得庆幸的是,司法机关在生态保护中展现出创新与效率。陕西省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筛查线索,联合基层院、法院跨区域协作,通过“诉前禁止令+司法惩戒+公益诉讼”组合拳,及时纠正了违法行为,传递出违法必究的鲜明信号。在生态保护领域,无视法律的威慑力必然要付出实实在在的违法成本。
@绿色中国
二、转化有妙招:让好风景孕育好“钱景”
与秦岭案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地区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双赢的道路,将“好风景”成功转化为“好钱景”。
甘肃麦积山大景区便是其中的典范。冬季,景区利用仙人崖景区仙人湖的水资源,打造冰瀑景观,推出“冰雪奇缘”嘉年华项目,将冷资源转化为热效益。游客不仅能赏壮美冰雪景观,还可参与画蛇添福、围炉煮茶等新春娱乐活动,体验感大幅提升。2025年1月16日项目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达11.7万人,较去年同比增长134.84%,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65.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则凭借独特的热带风情和神秘的自然奇观,成为冬季热门旅游目的地。公园内设置休闲的雨林栈道和难度较高的登五指山栈道,并安置多个指示牌,设有休息区和救援电话提示,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周边建成的一批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民宿,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昌江县王下乡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9万人次,民宿入住率在96%以上,农家乐每户日均营业额2万多元。
重庆武隆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同样成绩斐然。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当地通过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实施生态修复项目,确保了自然遗产的自然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积极发展旅游产业,让当地居民受益。仙女山街道龙宝塘村村民申学柱从放羊人转变为景区抬滑竿的工作人员,每月收入6000元。2024年,武隆区森林覆盖率提升到67.6%,生态与经济实现了协同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坚守底线与创新路径并行
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守生态保护、安全保障和法律法规三重边界。旅游企业应主动转型,探索“低干扰、深体验”的生态旅游模式,如开发自然科普教育线路、推广无痕山林理念,引导游客成为生态保护的参与者。
各地在发展生态旅游时,应深挖地方文化潜力,将生态景观与历史传统、非遗技艺、地域特色等相结合。如南岳衡山将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年俗文化巧妙融合,推出“生态+年俗”产品,春节期间接待游客174.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02%和32.58%。
此外,还需完善产业生态,延伸服务链条。从旅游观光到餐饮住宿,从文创产品到特色体验项目,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山东荣成烟墩角村因天鹅越冬而发展起摄影写生游业态,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3200万元,超过70%的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还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
破解自然保护区监管难题,需要科技赋能与多方协同。可推动保护区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旅游从业者生态保护培训机制、畅通公众举报渠道,构建“预防—监督—惩戒—修复”的全链条保护体系。
@中国旅游报
生态旅游扮演着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换器的角色。专家指出,生态旅游就是要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发挥出“生态产品”的优势,通过积极打造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推动生态资源与田园、文化、旅游、教育、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引领生态产业全面发展,增加生态资产收益,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当地居民的增收渠道,实现在生态旅游供给中对环境资源的修复和保护,从而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带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有效转换。
向绿而行,风光生“金”。在保护中发展,要让老百姓在保护中获益,探索更多方式让“两山”转化更加长远。新时代的生态旅游,映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折射着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实现路径,更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