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进阶提质,业态共生:美食旅游成文旅发展新动能

“唯有美食和远方不能辜负。”当一颗冻梨、一顿烧烤就能牵动千万人奔赴一座城,当“吃美食”超过“住美宿”“观美景”成为游客最在乎的出行元素,美食早已超越单纯的味觉满足,成为串联文化、旅游与消费的核心纽带。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历程来看,随着人均年出游次数从3次以下的“观光时代”,到3-5次的“多元需求时代”,再到5次以上的“品质体验时代”,游客对美食的需求已从“吃饱”升级为“吃好”,再到“吃出文化、吃出体验”。如今,美食旅游不仅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方式,更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三部门联合开展的2025“吃货季”活动,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注脚,为美食旅游的提质扩需注入了新活力。

一、美食旅游的定义与演化:从“配角”到“主角”的进阶

二十年来,中国旅游产业从旅行社主导的团队观光,到散客市场主导的个性化需求,边界不断开放。与之相伴的是游客对美食认知的阶段性变迁:在人均年出游低于3次的大众旅游早期,“在家里吃好,在外面玩好”是常态,餐饮仅为“果腹”;当人均年出游达3-5次,“吃好”成为基本诉求,需求开始多元;而当人均年出游超过5次,美食成为行程中“必须体验的美好生活”,从“附属品”跃升为“核心吸引物”。

数据印证了这一变化: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92.3%的游客会提前做美食攻略,93.1%将体验当地美食列为旅游主要因素,76.8%的商旅人士会专门挤时间寻访美食。从“为景而来”到“为食而动”,美食旅游已成为文旅消费的新潮流。

@摄图网

二、美食如何撬动一城文旅?流量、文化与消费的共振

一款美食何以带火一座城?其核心在于美食作为“文化载体”“消费引擎”与“传播介质”的三重属性。

美食是地方文化的浓缩。淄博烧烤的烟火气里,藏着北方城市的好客与真诚;天水麻辣烫的麻辣鲜香中,透着“陇上江南”的豪迈与秀丽。一方水土养一方味,美食的背后是地理环境、民俗风情与历史记忆的总和,这种独特性让游客在味蕾体验中感知地域灵魂。

美食是消费需求的焦点。在“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吃”已稳居首位。游客对美食的追求,从“吃饱”到“吃特色”“吃文化”,推动目的地从“观光打卡地”转型为“生活体验地”。正如北京大兴区乡村美食节,依托青云店镇特色美食,将文化与旅游绑定,形成了“以食促游、以游兴农”的良性循环。

美食是城市出圈的推手。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让美食传播打破时空壁垒。淄博烧烤的走红,正是源于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分享的消费历程,形成“裂变式传播”,将“地方小吃”转化为“城市名片”。这种“美食引流—体验留客—文化沉淀”的路径,成为中小城市文旅破圈的范本。

三、美食与旅游的融合:从规划创新到产业升级

美食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也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场景再造、文化渗透与产业联动,构建“主客共享”的消费新生态。

融合的核心价值:从吸引力到经济动能

提升旅游吸引力:重庆酸辣粉的热辣、南京鸭血粉丝汤的鲜香,让游客在观景之余,通过味觉加深对城市的记忆。地域美食与景观的结合,让旅游体验更立体。

促进文化传承:西安回民街的羊肉泡馍、苏州平江路的苏式糕点,不仅是食物,更是非遗技艺与民俗文化的延续。游客在品尝中了解“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让文化在体验中传承。

推动经济发展:美食旅游带动的不仅是餐饮业,还有农业(食材供应)、手工艺品(美食周边)、住宿业等相关产业。淄博烧烤走红后,当地住宿预订量暴涨,周边农产品销量激增,印证了“美食产业链”的经济拉动效应。

融合的实践形态:从手信到街区的多元创新

当前,美食与旅游的融合已形成多种成熟模式:

手信食品:从周朝的“贽见礼”到现代的“伴手礼”,美食手信成为游客带走“目的地记忆”的载体。南京茉莉花主题甜点、苏州糕点礼盒,将地方文化融入包装与口味,让“舌尖记忆”可携带、可分享。美食节庆:法国芒顿柠檬节百年不衰,靠的是“主题创新+文化展示”;国内如青岛啤酒节、成都火锅节,通过“吃、玩、赏、购”的联动,让节庆成为城市的“狂欢符号”,吸引游客重复到访。

美食街区:西安回民街、武汉户部巷、厦门中山路,这些街区将“看”与“吃”结合,调动游客的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乌镇、周庄等古镇的美食街,更是让“逛古镇、品小吃”成为标配,实现“时空统一”的沉浸式体验。

融合的进阶路径:从健康理念到生态协同

美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重口味、轻健康”“重流量、轻品质”的误区,向“健康化、文化化、参与化”升级。

以健康文明为引领:响应“大食物观”,推动美食从“味觉刺激”转向“营养均衡”。倡导“半份菜”“光盘行动”,拒绝“野味猎奇”,让“吃得健康”与“吃得美味”并行。如杭州部分餐厅推出的“节气菜单”,将时令食材与养生理念结合,引领新消费潮流。

以文化融入为引擎:重构饮食空间,让餐厅、街区成为文化展示窗口。北京杨梅竹斜街的四合院餐厅,食客在百年紫檀木餐桌前品尝私房菜,青砖墙上的老北京影像讲述食材故事,让用餐成为“文化沉浸”。

以游客参与为纽带:让游客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中国淮扬菜博物馆的“跟着大师学做早茶”项目,让游客亲手制作蟹黄汤包,在实践中理解“皮包水”的淮扬饮食文化,这种体验更易转化为情感认同。

以多方协同为支撑:政府牵头规划,企业整合资源(如OTA平台与老字号合作),社区守护文化根脉,科研机构制定标准。如淄博联合烧烤协会、文旅部门、媒体平台,推出“烧烤专列”“诚信经营承诺”,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

@摄图网

从淄博烧烤的烟火气到天水麻辣烫的热辣,从“吃货季”的政策推动到美食街区的文化沉浸,美食旅游的本质,是“以味为媒”的生活体验与文化交流。它让游客在“吃”中感受“远方的生活”,让目的地在“味”中传递“独特的故事”。

未来,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化、数字技术的赋能与协同生态的完善,美食旅游将从“流量经济”走向“品质经济”,从“短期热度”沉淀为“长久品牌”,真正成为“近悦远来”的文旅新动能。

上一篇:博雅视野|从“生态伤疤”到“山水画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审美升级与文旅融合路径 返回列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