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从 “理想都城秩序” 到 “活态文化场域”:北京中轴线的文旅价值重构路径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贯穿南北7.8公里的文化轴线,既承载着古都700余年的历史记忆,也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中轴线的发展与文旅产业的繁荣已形成深度共生关系。遗产保护为文旅发展提供核心资源,文旅开发则为遗产传承注入持久动力,二者正探索着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如今,中轴线与文旅的结合呈现出“保护促活化,文旅赋新生”的良好态势。申遗成功后,沿线遗产点通过保护性修缮实现功能重生,钟鼓楼腾退恢复券洞原貌并推出“时间的故事”主题展,配套的“钟鼓饮时”文化空间以二十四节气饮品成为网红打卡地;先农坛庆成宫开放后,借助“数字中轴·时空舱”再现历史场景,春节拓印祈福活动与京津冀文创市集吸引大量游客。文旅产品体系持续丰富,“漫步北京”品牌推出15条中轴线主题线路,骑行探访、古树寻踪、非遗体验等多元形式满足不同群体需求,“云上中轴小程序”则以数字孪生技术实现遗产的沉浸式传播。更值得关注的是“微空间活化”模式,宏恩观变身“在地文化”博物馆、红桥市场打造“观坛艺术空间”,这些小而美的场所让文化遗产巧妙融入到日常消费场景当中。

@摄图网

然而,尽管成效显著,二者在实际互动中仍存在三重问题。其一,文化阐释与游客认知存在断层。万宁桥等重要节点标识不足,多数游客对其作为中轴线与大运河交汇点的价值知之甚少,钟鼓楼等网红地也面临“重打卡、轻文化”的困境。其二,空间联动性不足导致体验碎片化。核心区如故宫、景山客流饱和,而长辛店老镇、天桥小微博物馆群等南北延伸段知名度较低,尚未形成“串珠成链”的整体效应。其三,产品深度与国际适配性有待提升。现有体验多集中于观光消费,而针对国际游客的多语种深度解说,以及针对文化爱好者的专业研学产品供给不足。

@摄图网

要破解以上发展难题,首先,需构建“保护为基、文化为魂、科技为翼、公众为桥”的融合体系。在系统规划层面,应落实《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导览标识系统,设计中轴线主题地面标识与多语种二维码解说,将万宁桥等“隐性遗产”纳入核心旅游线路。同时,推进“点线面”联动开发,以钟鼓楼、天坛等核心点带动周边胡同、会馆活化,打造“中轴夜游”“非遗寻踪”等特色线路,实现南北段文旅资源均衡发展。

其次,科技赋能与文化深耕是提升品质的关键抓手。一方面,深化“数字中轴”建设,升级AR数字体验项目“万象中轴”,通过游戏技术构建中轴线全真世界,让游客“亲历”历史场景变迁;另一方面,挖掘非遗与建筑的共生价值,如在颜料会馆等场所复排传统戏曲,借助“古建音乐季”“中轴戏韵”等活动实现文化沉浸式传播。此外,文创开发还需避免同质化,可以借鉴先农坛藻井冰箱贴、宏恩观中轴线主题盲盒的成功经验,打造“可带走的文化记忆”。

最后,公众参与和国际传播则为融合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应完善“数字打更人”“社区巡查队”等全民守护机制,让居民与游客成为遗产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边会、世博会等平台,以多语种丛书、主题展览等形式讲好中轴故事,推动文化遗产的国际性交流。

@摄图网

从帝王御道到“市民文化走廊”,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历程印证了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与生活的连接。当7000余株古树的苍劲枝干、红墙黄瓦的建筑韵律与咖啡香、戏曲声、数字光影交融共生,这条中轴线不仅是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更成为承载乡愁记忆、滋养美好生活的“城市会客厅”。在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中,它正书写着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共生共荣的新篇章。

今年,博雅方略文旅集团也承担了关于北京中轴线的规划设计项目,其中主要研究的方向为“政策规划体系”“建设发展现状”“数字化建设现状”“中轴线上遗产点开放现状”以及“市场热点与趋势”;具体内容包括“行为分析”“游览路线”“消费场景构建”等。为更好地焕发中轴线在当今社会的活力,我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用户导向的原则。通过践行以上措施,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相信中轴线的开发与保护工作会进一步激活历史空间,吸引年轻一代深度参与文化体验,成为连接古今、滋养城市发展的智慧长河。

上一篇:博雅视野|三大机缘助力情绪旅游破圈,持续发展有赖三大支撑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 | 科技赋能文旅的三大维度:数字化的文化传承、沉浸式的体验升级和智慧化的管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