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指出我国海外旅游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建设旅游强国的挑战。接着从旅游安全和海外旅游安全的概念,海外旅游风险、事故和事件,海外旅游安全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接着论述了影响海外旅游的风险、我国海外旅游的发展和现状,问题。最后,介绍了走向全球治理舞台的中国海外旅游安全服务和中国海外旅游安全智慧方案。
关键词:海外旅游安全 全球治理舞台 风险和事故 中国方案
新时代,“安全感”的获得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通过旅游的方式不断展现和持续释放出来,我国每年有近5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近3亿人次的庞大入出境旅游市场。“旅游安全”则成为全域旅游时代的“拦路虎”。旅游安全是旅游业的生命线,游客出行的第一诉求,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也是发展优质旅游的首要之义。境外旅游发展迅速,中国游客越走越远,2017年中国出境游客达到创纪录的1.29亿人次,2018年已有67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订互免签证协议,大大的刺激了内地游客的出境愿望。随着出境游客骤增,安全问题频现。加之一些国家和地区安全治安形势不容乐观,中国游客面临的安全风险越来越大,除了宰客、强迫购物外,被偷被抢事件时有发生,甚至于人身可能会受到伤害。2017年,各类旅游活动安全事故导致182名中国公民意外身亡,是中国公民海外出行最大杀手。
随着中国在海外旅游的快速拓展,目前“海外中国”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海外旅游安全保护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议题。我国庞大的出游规模和各地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加剧了旅游安全治理的难度。旅游安全是优质旅游的必要条件和基本标准。保持实力增长和利益拓展速度相一致对于建设旅游强国很重要。我国安全保护能力显得提速太慢,跟不上海外旅游安全利益需求增加的速度。美国不再以世界主要的公共物品提供者、相反甚至以破坏者的面貌出现,不可避免地影响和涉及到旅游。作为有责任的大国,我国在获得更多国际话语权、影响力和决策权的同时,应积极参加国际社会对安全风险的治理,作为应对和不依赖于美国的“自救”行动,保证境外旅游安全,对于建设旅游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安全是指旅游活动中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传统旅游安全包括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心理安全。旅游安全贯穿于吃、住、行、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其中还涉及旅游者的精神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旅游承载体的运营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包括旅游活动各环节的相关现象,也包括旅游活动中涉及的人、设备、环境等相关主体的安全现象,既包括旅游活动中的安全观念、意识培育、思想建设与安全理论等“上层建筑”,也包括旅游活动中安全的防控、保障与管理等“物质基础”。旅游安全的类型复杂多样,性质各异,不仅限于游客人身和财产安全、旅游企业生产安全,还涉及客流超载引起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脆弱旅游地生态安全(遗产安全)以及旅游目的地社会公共安全等。从旅游安全的类型角度将旅游安全划分为人身、财产、名誉和隐私安全四个维度。旅游安全的内涵较为复杂,还可以从旅游活动的六要素环节、旅游学的研究对象角度、旅游安全学的学科角度加以理解。
“出境旅游安全”与“旅游安全”一致,但主要针对的是海外的出境旅游期间的各相关主体的一切安全现象的总称。没有安全,便没有旅游。出境旅游安全既有国内旅游安全的特征,又包含跨境旅游安全问题带来的独特性特征。出境旅游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政治、经济、生态、文化、能源、信息等旅游安全问题对出境旅游安全有重要的影响,跨境旅游安全问题不仅影响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还会对相关客源国的旅游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威胁,且出境旅游安全问题的防控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难度更大。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在恐怖主义频繁袭击的背景下,“旅游安全威胁”成为跨国人口流动特别是跨境旅游的一大安全问题。出境旅游安全风险复杂,涉及出境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出境国旅游业、入境旅游目的地都面临着不同的旅游安全风险。在旅游者风险方面,主要面临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目的国政局稳定性、恐怖主义和社会治安四大风险。推进优质旅游发展,除了要建立一个安全的物理环境,还要更加注重营造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创造全方位的旅游安全感。
旅游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旅游者人身伤亡、财产损失,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旅游旅游安全事件的时间特征为:在秋冬季节发生得较少,在夏季雷雨、台风天气频发的8月份相对较多,占全年的14.3%。根据天气数据,在雨天发生的旅游安全事件最多,占比36.4%。大型节假日旅游安全事件频发。季度、环境、旅游要素空间、旅游者个人等因素都与旅游安全事件的类型之间有着显著的关联。
根据保险公司的大数据研究,我国海外游客四肢是出险游客最易受伤,原因主要为摔伤,其次为撞伤。我国海外旅游安全事故案例统计分析交通事故和恐怖袭击是发生频率位列第一和第二的,也是造成伤害结果最为严重的事故类型。出行环节危险最为严重。27.9%的受伤发生在车上,此场所大巴追尾、翻车和撞车等交通意外事件频发。加上在船上、机场等其他交通场所的受伤,交通场所成为旅游安全事件高发场所,占比超过1/3。购物环节的主要集中在被盗和财产损失,总之,频发的海外旅游安全事故凸显了出境旅游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人类的迁徒流动的加快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标志。全球化的特征就是人口的跨国流动与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新式国际交往。全球化时代,随着运输、通讯、旅游、贸易网络的世界化,旅游人次的快速增加与旅游市场的快速扩容等特点,旅游安全保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恐怖主义频繁袭击的背景下,“旅游安全威胁”成为跨国人口流动特别是跨境旅游的一大安全问题。旅游安全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第一保障,是一切旅游正常开展的前提。旅游安全是多层次安全,贯穿于吃、住、行、游览、购物、娱乐等旅游活动的全过程中,其中还涉及旅游者的精神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和旅游承载体的运营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等。既要在游客可触及的空间场所内尽可能保障游客安全,也需要从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乃至心理安全等多个层面维护游客安全。
安全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安全的维护与自觉也成为当代人的时代意识。 “旅游安全”成为重要议题和需求。2017年震惊世界的旅游安全事件不断增加,如2017年8月17日,世界旅游大国西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知名的加泰罗尼亚广场附近的恐怖袭击事件。移民难民问题对于国际旅游的损坏,需要通过国际合作谈判以及跨国治理解决。至今,人类没有走出国际恐怖主义的阴影,给世界旅游蒙上了阴影。2018年世界已出现了多起恐怖主义袭击,2月19日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博科圣地”对学校的袭击;3月14日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附近自杀式爆炸袭击;3月份美国得克萨斯连发六起爆炸事件。洪都拉斯的圣佩德罗苏拉、墨西哥的华雷斯、索马里的摩加迪休、伊拉克的巴格达、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也门的萨那、肯尼亚的内罗毕、南非的开普敦、巴西的贝伦市被列为世界最危险的九大城市,谋杀率均居世界高水平,这些城市可以说是旅游者的“冒险地”。
2017年版的《国际安全感知指数》“大数据”报告,列出世界最安全的前10名国家是:新西兰、新加坡、冰岛、文莱、芬兰、爱尔兰、马尔代夫、奥地利、丹麦和澳大利亚;最不安全的前10名国家是:巴基斯坦、埃及、埃塞俄比亚、阿富汗、利比亚、尼日利亚、索马里、也门、伊拉克和叙利亚,无论最安全国家还是最不安全国家,大多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出境游国家,对于这些城市的作为安全感知:“信任情绪”“恐慌情绪”也会影响到旅游目的地选择和安全。
对中国人来说,“旅游安全”是海外安全保护的新内容。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跨国人口的流动逐年飙升,2017年中国出境旅游的人数达1.29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为1.39亿人次,其中,外国人为2910万人次。预计2018年度中国出境旅游人数高达1.17亿人次,同比将增加20.25%。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市场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涉及中国游客的海外安全案件数量迅速增加,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如何提高海外旅游风险意识、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已成为摆在政府部门和广大中国游客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海外旅游安全公共服务的发展观念、类型数量、质量水平、供给模式应该跟上时代需求。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是建成旅游强国的重要实务基础和战略基础。
在全球意义上,旅游安全涉及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两个大局。海外旅游安全的影响因素,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跨境旅游中的安全管理及法制因素、旅游者自身因素等都有。归纳为: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交通等意外事故、宗教差异、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分歧、旅游市场的不规范、游客自身安全状态和安全意识、各种不安全因素的叠加。
如美欧多国发动局部战争导致的动荡、欧洲难民潮引发的矛盾、美国大选显示出的社会分化;传统安全与主权安全和政治安全紧密相关,打击恐怖主义、保障经济金融安全、打击走私贩毒、反海盗以及防止大规模跨国传染病流行等非常广泛。2017年联合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情况》报告称,全球依然面临多个领域的安全挑战,从以往的饥荒、瘟疫和战争的局部地区的议题中扩展,军事武力、核安全威胁、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生态的全球气候变暖危机、世界能源危机、食品安全、传染疫病危机、水资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威胁、人口安全威胁、移民难民问题、外来有害生物等等,因人类发展带来的安全威胁与挑战也在日趋严峻,包括“网络”空间安全威胁、海盗威胁等,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和损害了世界旅游的健康发展。
除了核安全威胁,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仍在不断凸显。从国家层面来看,2017年全球有133个国家遭受恐怖灾害,中东北非、欧洲、非洲(萨赫勒沙漠以南)、亚太和俄罗斯欧亚等70多个国家的恐怖威胁呈恶化趋势;集中在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南美洲、北美洲和南亚地区约40多个国家的安全局势呈好转趋势;仅有30个国家没有受到恐怖威胁的影响。海洋的安全威胁也是多方面的,以海盗威胁为例,国际海事局发布《2017年全球海盗活动报告》称,全球共发生180起海盗袭击事件,2017年亚洲的海盗活动不减反而大幅增加。2017年亚洲水域发生了101起海盗袭击和海上武装抢劫事件,相比2016年增加近19%,其中马六甲海峡、新加坡海峡、菲律宾海域为海盗袭击增加的主要海域。非战争军事行动如反恐维稳、国际维和、国际救援、抢险救灾、安保警戒、维护权益等,以及诸如如水安全、空气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海洋安全等都成为海外旅游安全的因素。出境旅游安全既与境外目的地风险程度和管理能力有关,也与产品线路、旅游过程中偶发风险、游客风险意识等密切相关。
因此,确保游客在境外的合法权益与安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前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安全命运共同体”和“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需要积极处理好周边国家间的矛盾与冲突,参与全球治理与全球安全维护,需要与世界各国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合作。促进国际安全合作为发展“可持续旅游安全”为提供了科学理念与可行方案。加强旅游国际监管合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对旅游安全有着根本的意义。
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赴港澳地区探亲旅游,是我国出境旅游发展的开端。1997年,国家旅游局确定“适度发展出境旅游”战略方针,并与公安部共同发布《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我国居民出境旅游的需求释放,从1997-2005年,出境旅游人数从532万人次增长到3103万人次,出境旅游安全日益凸显。至2012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8318.27万人次,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2014年达到1.07亿人次,1997~2014年增幅达20倍之多。根据中国领事服务网分析,从涉及我人员死亡的案件类型看,除疾病外,旅游活动、交通安全、社会治安、工伤事故是造成中国公民海外意外身亡的四大“杀手”,而旅行成为海外安全最大杀手。国内出境旅游安全明显受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2010年8·23菲律宾劫持香港人质事件、2011年日本大地震、2014年马航MH370失联、2014年台湾复兴航空坠毁等标志性国际事件的影响。与此相悖,我国出境旅游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加之国际旅游复杂的风险环境等,使我国面临巨大的出境旅游安全挑战。
随着我国旅游进入大众化时代,文化和旅游机构改革、融合发展,国家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强调守住安全底线,旅游安全受到高度重视。我国消费者的全球旅行体系正在形成,2017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数达到1.46亿人次,其中各类旅游活动安全事故导致182名中国公民意外身亡,海外交通事故造成165名中国公民身亡,事发地集中在我国游客较多的东南亚国家。2017年1月28日在马来西亚沙巴州发生沉船事件,身亡的数字达14人。2017年在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遭遇“黑导游”恐吓、逼迫购物、深夜“大逃亡”的事件,频发的旅游安全事故造成身亡的我国游客达64人之多,仅泰国南部溺水身亡的游客就有47人。赴泰国游的热情明显下降,越南、印尼、美国等国家相关数字也都在10人以上。2017年至今,对旅游活动造成影响的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多达10余起,如普吉岛沉船事件、印尼龙目岛地震、巴厘岛火山爆发等,海外旅游安全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推进的态势下,开展旅游市场国际监管合作既保障中国游客在境外的利益,也保障了外国游客在中国的权益,是双赢之举。我国政府发布的海外旅游安全政策始终与旅游发展的阶段保持一致,现有旅游安全政策主要是由国务院和国家旅游局为主导部门发布。旅游安全政策伴随旅游安全事故协同演进,颁布与旅游的季节性、区域性特征相耦合。随着我国海外旅游安全意识进步,以侧重旅游安全救援为主向旅游安全风险监测与预警导向转变。我国庞大的海外旅游安全需求无法仅靠国家来满足,调适海外安全利益的维护机制,促进我国海外安保多元化供给,是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国出境游面临的风险环境非常复杂,各类风险隐患进一步增多,自然灾害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等方面给旅游安全保障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出境游安全成为当前出境旅游发展的重要议题。海外旅游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变,国际化的安全管理面临着更大挑战;同时旅游业本身也处于转型升级并正走向世界,需要建立全球治理和合作的海外旅游安全体系,提供全球海外旅游公共安全产品的巨大挑战。但我国旅游安全保护能力提速太慢,跟不上海外旅游安全需求增加的速度。故此,需要加快构筑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安全合作机制、旅游安全应急联席会议制度、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处置平台;建立以驻外领事机构为桥梁纽带,外交、旅游主管部门等为主体的国际出境旅游安全协调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合作,构建我国公民境外旅游安全系统。
我国出境旅游发展起步较晚,在出境游方面,我国公民与西方国家相比,国际旅行常识储备不足,游客普遍对于安全风险没有意识,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严重的问题。出国之前没有对前往旅行的国家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缺少安全培训,盲目的参加如浮潜、水上摩托、热气球、丛林飞跃等高风险危险旅游项目。对于常规预警缺乏警惕性,往往缺乏安全防范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基本的应急应对能力不足是我人员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以自然风险与社会安全风险为主的多元风险仍将持续影响旅游安全。发生旅游意外安全事件最多的是东南亚国家旅游市场乱象阻碍营造安全的旅游环境。东南亚国家普遍安全设施很差,政府对旅游行业安全管控不严。致使大量受利益驱使的商人,不顾旅客的安全盲目自信,将旅客置于风险之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政府应对救援、医疗等能力又差,成为我国海外旅游风险的高发地。
海外旅游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海外游客也有不断升级发展的公共安全需求,需要更精确及时的安全预警信息、响应程度更高的智能安全设施、保障力度更强的安全救援服务、覆盖面更广的旅游保险服务,需要从国内到国外不断更新和升级旅游安全公共服务体系。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导致的“风险社会”中,最需要打造的就是民众的“安全感”。“安全感”是社会安全的基本心理支撑,也是需要我国政府为主导来供给全球民众的特殊的“社会公共产品”。我国的进步世界瞩目,但总体上仍处于不高的层次,“远未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令人满意的程度”;我国实力能支撑为东亚提供地区旅游安全治理方案,但尚无力支撑全球旅游安全治理。进一步加强实力建设,保持实力增长和利益拓展速度相一致对于建设世界旅游全国很重要,拓展旅游治理全球影响力要与实力相一致。在全球命运共同体倡议下,我国积极践行“新安全观”下的“新型安全”:强调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中国智慧为世界走出“安全困境”提供了一个和合、包容的中国方案。是推动世界旅游安全治理的行动指南。
安全是优质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文明、便利、快乐旅游的重要保障。推行“以人为本、以安为上”价值准则,新常态新挑战,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构筑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安全合作机制;建立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安全应急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国际性、区域性旅游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处置平台;建立以驻外领事机构为桥梁纽带,外交、旅游主管部门等相关部门为主体的国际出境旅游安全协调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国际性、区域性旅游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合作,构建中国公民境外旅游安全国际救援系统等。
为了国家安全,在外交主导、经济开发援助跟进、军事力量和武力手段殿后的多管并用及顺序,构筑旅游安全保障网,强调了中国提供国际旅游公共产品的重要意义,形成对旅游安全的全面保障: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建设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体系,先后组建了以抗洪抢险、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核生化应急救援、交通应急抢险、国际维和等5支专业部队为骨干的非战争军事行动力量体系。海洋覆盖全球71%面积的是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对中国十分重要:海军的行动涵盖海上侦察、海上调查、海上维权、海上军事合作、海上反恐、反海盗、救援救灾、处置海上突发事件等非战争运用的主要领域,航空母舰在海军实施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占有突出地位,这对打造全球“海洋安全共同体”,为我国提供全球海洋旅游安全公共产品和保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辽宁舰
新时代,“安全感”的获得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旅游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体验,走向全球治理舞台的中国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海外旅游世界,故此,提供如下智慧方案:
▶ 开展海外出境旅游安全评估
旅游安全评估是出境旅游安全的基础,加大对出境旅游安全风险的评估研究,每年出出境旅游安全形势的报告,侧重中外政治关系、宗教和文化、交通状况、安全形势(包括医疗卫生条件)和自然灾害、社会秩序、食品安全和健康等维度评估出境旅游安全,引导游客合理旅游。
▶ 加强安全教育,树立旅游风险意识
加强对出境游客的安全宣传,编制重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安全须知,进行旅游安全教育。对旅游者进行出境旅游危机教育应对出境旅游危机管理。
▶ 建立务实的旅游安全治理机制
加强与境外相关机构合作,建立旅游应急预案,加强与目的地警方、旅游部门合作,推动当地政府、路政、医院、景点、酒店等设置中文服务,建立与国外对接的旅游保险和应急救援,及时妥善处置涉游客的境外突发事件。
▶ 推动旅游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
以大数据为依托,建立海外旅游基础数据加强对出境游的安全管理,旅游信息发布、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旅游指挥调度服务平台。
▶ 是加强出境旅游安全专项治理
推动出境旅行社、在线平台等强化主体安全责任,推动经营出境业务的旅游企业建立旅游安全风险排查规范。
▶ 是强化旅游电商平台安全
跨国合作基础上,保护出境旅游消费者权益、旅游安全商业保障,出境旅游财产安全持续健康建立出境旅游安全保障体系。
▶ 出境旅游安全法制建设
法治保障是出境旅游安全问题防控的有效手段。出境旅游涉及不同国家和区域,面临不同政治、意识形态和法律制度的挑战,在出境旅游法制建设中和其他国家在法律政策上达成良好的协作及合作共识。
▶ 建立出境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
建立由外交部和国家旅游局双渠道分级分类发布和撤销出境旅游风险信息提示,引导理性出游。出境旅游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基础。
▶ 出境旅游救援
受不同国家体制和法制、跨国救援距离远、救援物资和人员进入难度大等限制。旅游应急救援是出境旅游安全保障体系中重要、挑战最大的环节,完善出境旅游救援的技术、资源、队伍、平台,建立与目的地国家旅游应急救援合作机制。
▶ 出境旅游保险
出境旅游保险是旅游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构成部分。优化旅游意外险、高风险旅游项目险、旅游救援险等专业险种和服务项目。加强出境旅游保险保障,完善出境游保险体系,构筑出境旅游安全保障。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作者为博雅方略研究院白墨;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