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的体验,是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全新方式。高考结束,不少学子们跃跃欲试,准备开启放松身心的旅游度假模式,研学旅游、名校游毫无疑问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项目。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近年来,国内关于研学旅行的政策日益密集。多个政策出台提供了行业发展利好,而行业也正迎接不断扩充的市场。2013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民休闲纲要(2013-2020年)》要求逐步推行研学旅行,之后进入政策发布较密集期。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13年2月至2018年3月,国务院以及教育部、原国家旅游局等部委印发关于研学旅行的文件达11个。其中,2016年12月,教育部、发改委、原国家旅游局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2018年3月,《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另一个市场利好因素是与营地教育的互促发展。从目前来看,研学旅行大多为to B行为,由政府主导,学校主办,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企业承办;而营地教育大多是to C的模式,利用节假日与寒暑假组织,两者将来会有很大的融合,营地教育为研学旅行提供了落脚点与相关课程,营地教育是研学旅行中的一个部分,研学旅行为营地教育提供了出行的理由。
执惠探索文旅大消费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国内参与综合实践、亲子游、国内研学、学生赛事、出国游学的中小学生规模将分别达到18436万人、8134万人、5697万人、459万人、367万人,每年高达3亿人次的中小学生活动市场潜力巨大。据测算,2019到2022年中国3岁至16岁的儿童、青少年将超过2.3亿人口,2022年达到峰值,为2.34亿,庞大的用户群体支撑着我国研学旅行和营地教育未来巨大的成长空间。
中国旅游研究院在2017年曾联合发布《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提出未来3年至5年,研学旅行的学校渗透率将迅速提升,研学旅行市场总体规模将超千亿元,成为旅游业市场新蓝海。
对此,相关专家指出,千亿元的市场规模要达到还需要一定的努力,因为研学旅行企业本身不是单纯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带有半公益性,所以想创造千亿产值难度极大,“但也不排除抱团取暖,拥抱资本,那就需要行业内部的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精诚合作。”他同时认为研学旅行的体量正在慢慢增大,利好因素有很多,比如二孩政策的放开,人口红利是行业的基础;80、90家长对研学旅行的全新认识和支持;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扶植以及资本的涌入等。
研学旅行不是一般性的旅游活动,要有“研”有“学”,有“游”有“乐”,“研学”和“旅行”各半,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开展集体性学习活动,在社会和大自然课堂中学习、体验,目标定位更综合开放。
自主性与选择性,强调学生自主选择活动方式,自主管理学习、活动和生活,发现自我价值和自身潜能,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陌生环境,可以较快适应新的社会生活。
实践性与探究性,“研学”重在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实践探究,要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究的“场”。既可以丰富实践体验,又可以深化问题探究,促进实践能力发展。
多样性与整合性,研学旅行的内容、形式、路径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的空间越大越要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筛选,使之成为研学旅行可利用的有用课程资源。
开放性与动态性,置身于社会生活大环境下,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处于开放状态,同时随着研学旅行的进展、推移不断生成、丰富,需要把握好“旅行”的本质。
社会性与文化性,研学旅行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在社会游历过程中,加深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增进对地域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近两年,我国开始倡导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对于研学旅行的实践模式,与课堂教学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要走出去,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增长见识,丰富经验,发展能力。可采用以下四种实践模式开展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
一是自然教育模式。像北欧的国家经常会带孩子去森林中集体活动、开展教学,将森林变成“自然教室”。中小学的研学旅行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生态园、游历名山大川,开展自然探险或自然古迹探秘等活动,在大自然中开展生命教育,这是符合小学生天性发展需要的。
二是生活体验模式。为满足学生独立生活、社会交往的需要,可以安排到异地寄宿家庭体验生活,锻炼独立生活的能力,也可到野外生存训练营中体验生活,离开父母的呵护,改变生活环境,在全新的生活环境中开展生存教育。
三是文化考察模式。研学旅行重要的意蕴价值就是要体验和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特别是要走进博物馆开展沉浸式学习,走进名胜古迹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走进著名大学开展励志教育,还可以深度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包容力和交际能力。
四是互换学习模式。这种教育旅行被认为向全球学生提供最佳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应积极提倡和发展,建立跨地域、跨国家的文化了解渠道,增进地区间语言、自然、人文沟通与文化理解。
研学旅行积极倡导在研学中探究,在旅行中体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丰厚学生的“速8体验”:
一是独立生活自主体验:每个学生从出行前行李准备,到行程中独立生活以及到寄宿家庭与伙伴一起生活,甚至是生活消费、购买纪念品等,都要靠自己去规划、选择,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二是插班学习交流体验:在研学旅行中可安排短期的插班学习交流,特别是与异域国家的小伙伴一起学习语言,参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动,感受异国课堂不一样的学习方式,拓宽视野,增进学习交流。
三是营地拓展融合体验:研学旅行一般可安排3~5天的营地体验活动,也可与异地、异国小朋友联合开展拓展活动、自然探秘、地理寻宝等营地课程,鼓励学生敢于挑战自我,促进同伴交往与团队融合。
四是游乐项目挑战体验: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要安排游乐体验项目,这是对个人胆量和勇气的挑战,更考验同伴间的合作交往能力。要引导小伙伴们以小组方式集体活动,讨论如何节省排队时间、采取怎样策略能玩到更多项目,锻炼学生的规划设计及合作交往能力。
五是主题探究实践体验:研学旅行活动少不了主题探究活动。比如,走进生态园观察生物奇观,走进新生水厂探究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走进环境配置中心了解垃圾的焚化分类及再生知识,走进实验室解剖生物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
六是社会文明规则体验:不同地域都会有不同的社会生活规则,特别是在社会文明程度较发达的城市或国家,其社会文明规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举止,感受到不同的社会文明交往规则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这是研学旅行重要的社会价值。
七是历史名胜考察体验:游览家乡、祖国的名胜古迹,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是研学旅行的最重要的情感目标。深入探究历史名胜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积极开发和利用名胜古迹的课程资源,也是研学旅行应有之义。
八是著名大学文化体验: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有必要组织学生走进著名大学开展文化体验活动。可在大学讲堂开展面向21世纪公民新技能的项目学习,可参观大学的实验室和社团组织,可由母校学长或华人学生领袖分享他们的求学经历,这是宝贵的生涯规划教育,为同学们励志求学,成就未来人生奠定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中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研学旅行已然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其知行结合的创新型教育方式,有益于提升新时代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它将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打通,把学生带入到可体验、可触及的真实世界和环境中,使学生“眼见为实”,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过程育人的功能。同时,也将带动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符合大众度假时代旅游发展趋势。未来,研学旅行必然能够受到更多家长与学子们的欢迎。
注:内容来源经济参考报、至道空间等,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