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是重要基础,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是重要支撑,红色教育是重要抓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思路和方向。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化,对于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显著特点在于“红色”,长征精神、长征文物、长征历史文化遗存、长征历史文化展示场馆及纪念设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记忆等无不蕴含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在红色旅游发展中,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是重要基础,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是重要支撑,红色教育是重要抓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思路和方向。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而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是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思路和新举措。长征沿线具有丰富的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其显著特点是“线性”,涉及的文化遗产点多、线长、面广,且大多是跨区域、跨部门的。在过往的实践中,长征沿线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整体价值难以彰显。长征沿线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涉及多个行政区域和管理部门,且主要以单体要素保护为主,缺乏整体统筹,使得长征线性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价值难以有效彰显。二是真实性和完整性难以保证。目前,一些长征中的战斗遗址已毁坏,一些长征故事也只能依靠查阅相关回忆录;同时,长征线路始终处在流动变迁之中,没有明确的空间边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长征沿线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三是国家性和公园性难以体现。由于观念理念、体制机制、资金投入等问题,加之“各自为政”和地方保护主义,长征沿线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没能达到“国家标准”、没能体现“国家意志”、没能展示“国家形象”,也无法实现全民参与、体现“公园”的开放性和公益性。
国家文化公园是大型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创新性探索。《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提出了“保护优先,强化传承”“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等建设原则,并提出“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基础工程”,具体包括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这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跨区域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多元素、多导向的多重组合的复杂系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长征沿线单体的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与地方性文化一起纳入拥有统一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之中,做到公园内部的文化关联性和主题一致性,实现红色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利用在价值上跨领域、在空间上跨区域、在管理上跨系统,有效克服了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中的难题,将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一种全新的遗产保护与管理模式,为全球大型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经验借鉴和模式参考。
深入研究、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而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正是红色文化当代价值挖掘的新机遇和新动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追求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过程中生成的一种特殊文化类型,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丰富和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中。换言之,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新时代则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文化资源,是教育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重要信仰源泉。在长征途中,红军创造了灿烂的军事文化,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留下了丰富的诗词歌赋,这些均是红色文化的重要构成。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因此,长征精神并未过时,也不会过时,我们需要根据时代特征研究好、挖掘好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提供理论基础。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再一次掀起并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挖掘的浪潮。《建设方案》中的一条建设原则便是“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换发新时代风采”,这要求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加强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挖掘与系统研究,突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整体辨识度。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从政治的高度、历史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审视长征精神和革命文化,增强红色文化的民族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向世界展示红色文化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有力、有序、有效开展红色教育是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抓手,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将成为红色教育深入、扎实开展的新场景和新载体。红色教育承载着革命先辈的崇高思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能够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合,具有内容深刻、形式多样、真实生动、感染力强、体验性足等优势和特点。当前,红色教育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育设施简陋、资源原始。红色教育具有公益性,社会资本投入有限,一些地方红色教育设施设备不完善、不先进,红色教育资源碎片化,且存在保护不够、利用不足等问题;当前红色教育主要针对党员干部和大中小学生,社会大众的参与度还不高。二是教育组织繁杂、管理欠佳。学校是组织红色教育的主要力量,但承接红色教育的社会机构参差不齐,并时常有营利性企业涉入,导致红色教育偏离初衷;在管理方面,红色教育缺乏跨区域、跨部门的统筹与协调,自发无序现象较多。三是教育内容单薄、形式单调。当前的红色教育更多停留在宣誓、瞻仰和参观,对文化的全面、系统渗入较少,“文化的在地性”和“价值的整体性”没有充分体现;在形式上,“穿红军装、扛红军枪、走红军路、吃红军餐、唱红军歌”已成为红色教育的“标配”,形式雷同且单一,教育效果难以提升。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功能是红色教育。《建设方案》指出要实现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教育功能”,并明确提出“在长征沿线以‘重走长征路’为特色发展深度体验游和红色研学旅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红军长征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长征迸发出的激荡人心的强大力量,跨越时空,跨越民族,是人类为追求真理和光明而不懈努力的伟大史诗”,并曾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为开展红色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情怀等提供核心资源和重要场所;能够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
(注: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空间异质性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重构与分类供给机制研究”[720630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
资料来源中国旅游报,博雅方略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