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关注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

北京时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部分知名项目包括:京剧(2008年入选)、中国剪纸(2009年入选)、二十四节气(2016年入选)和太极拳(2020年入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发布的介绍词说:“在中国,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始,以传统历法正月初一为岁首。春节前后,人们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辞旧迎新,祈福纳祥,欢庆家庭团圆,促进社区和睦,这一庆祝过程俗称‘过年’。除参加公共庆典外,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并向长辈、亲友及邻里拜年,表达美好祝愿。该遗产项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认同感和持续感。”“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老百姓说“过年”。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变迁,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春节,积淀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项目中,虽然全国各社群签署的知情同意书和声明材料包含春节、楹联习俗、年画、闻喜花馍、庙会、祭祖习俗、龙舞、民间社火、元宵节、灯会、灯彩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但依据申报文本,此次中国申报的“春节”只含一个子项,即国家级名录中序号449、编号X-1的“春节”。

春节的成功申遗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积极参与和贡献。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情感的聚合点,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是回家的节日,对祖先和先贤进行纪念,体现了历史的伦理价值。此外,春节还是一个综合性节日,包含家庭伦理、历史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春节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球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这不仅促进了全球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也推动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春节的申遗成功有助于弘扬和谐、和平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今年一同成功入选的其他国家的新增“申遗”项目包括:葡萄牙马术;韩国制酱相关的知识、信仰与实践;泰国冬阴功汤;比利时和法国的游乐场文化等。其他国家以前部分入选的知名项目包括:日本的和食文化(2013年入选)、印度瑜伽(2016年入选)和法国美食文化(2010年入选)。

@摄图网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一项文化保护机制,旨在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并确保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世代相传的文化实践、表现形式、知识与技能,包括与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节庆活动、仪式”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设立是为了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见度,增强对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并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对话。列入该名录的项目通常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代表性,能够体现人类天才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此外,除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设立了《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良好保护实践名册》,以应对一些面临威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中国有7个项目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

名录类别包括(1)“代表作名录”——展示世界各地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对其重要性的认识;(2)“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濒危文化遗产,呼吁国际社会关注和保护;(3)“优秀保护实践名册”——分享和推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经验。 

上一篇:博雅关注 | 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2025年“游购乡村”消费迎春活动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关注 | 助力2024年乡村旅游数字提升,三大网络平台行动方案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