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研究 | 一带一路旅游的五年回望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一带一路”。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是中国迄今为国际社会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倡议。丝路大门,就此开启。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习近平曾指出,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是中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丝绸之路”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旅游天生就具有最强的文化交流性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好奇地向门外眺望。“一带一路”旅游五年却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大范围、多形式互联互通的全新征程。

 

一带一路旅游概述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涉及65个国家的44亿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3%;经济总量21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一带一路”沿线旅游在保证国家和地区包容性、安全性以及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旅游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沿线国家旅游发展极具潜力,旅游人次年增长高于全球水平的国家在“一带一路”里面广泛地分布,入境在300万人次以上的经济体也广泛分布。旅游是跨区域的、跨国家的,是国际化的。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一带一路”纷纷国家将自身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和天然地理地貌有机的整合,各国旅游加强交流合作,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响应。

“一带一路”沿线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具有天然的旅游属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多样、习俗各异、信仰有别,资源禀赋和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一带一路”绵延万里,贯通了亚太和欧洲两大旅游板块,跨越了东西方的四大文明,四大宗教的发源地,拥有近500项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有“人类文明发源”、“丝绸之路”等具有文化气息的国际旅游,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化碰撞。“一带一路”旅游连接了全球主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开创了面向中亚、南亚、西亚、欧洲等世界区域的旅游,品牌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扩大。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往来、社会文化交流等方面历史悠久,联系密切。旅游作为开放性、综合性产业,在“一带一路”中具有先联先通的独特优势。通过旅游合作,我国与多个国家签订了“一带一路”旅游文化建设相关的合作发展协议,有60余个国家表达了积极态度。“一带一路”交通工具的革新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为旅游发展带来便利,国民收入提升刺激了“一带一路”旅游;旅游成为国民的基本权利和生活方式,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的纽带和桥梁。我国也正在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客源地。

旅游业在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心相通中,既承担了催化剂和润滑剂的功能,又发挥了基础性和“润物无声”的作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已经从单纯的市场合作转向深度的要素流动与品牌、服务的合作, “一带一路”旅游,不仅对国内多个区域内数百条旅游线路有所涉猎,还对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巨大联系。“一带一路”涉及到的沿线国家、国内各省市,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有了新的视角。

 

 

"一带一路"五年回顾

五年来,“一带一路”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让古老的丝绸之路旅游焕发勃勃生机。

五年成就

“一带一路”提出5年来,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旅游规模占全球旅游的70%左右,我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交流的规模超过2500万人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已有5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占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目的地总数的37%。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任祝善忠说,过去五年中国成为国际游客最多的贡献国,21%的出境游来自中国,中国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的驱动力。

五年间,旅游让“一带一路”旅行友好度翻倍。65个国家的美景拉近沿线国家人民心灵距离日益,承载大国旅行梦,一带一路旅游“友好程度”出现质的飞跃,有效增进了沿线重要国家的相互了解和民心相通;“一带一路”地理范围已突破亚非欧,面向全球;陆、海、天、网丝绸之路旅游逐步形成,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等日益受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冰上丝绸之路、中蒙俄万里茶道等等串联起60余个沿途国家,为“一带一路”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沿线国家旅游交流合作明显增多,旅游规模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不断凸显。有更多人能沿着丝绸之路看不一样的风景、体验不同的文化,感受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一带一路”旅游战略成为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的最好平台,旅游是具有牵引性、带动性的产业,是旅游大发展的重要动力。各沿线国家通过简化签证手续、推出全新产品;各省市凭借自身独特的地理地貌纷纷制定了“一带一路”的旅游发展策略,各地旅游主管部门大力打造丝路特色旅游品牌和服务,如上海发展入境旅游的举措类型最丰富,福建大力举办专题会议和主题节庆,广东号召民间积极参与,海南聚焦于境外市场开拓;旅游企业积极响应,纷纷将“一带一路”作为依托,制定了一系列符合“一带一路”旅游战略,积极拓展相关旅游景点线路,建立海外客服中心,让外国游客沿丝路探索华夏古文明,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发展。

五年间,交通的飞速发展为旅游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很有利的或直接作用。交通运输部透露,五年间,中国与相关国家开通了356条国际道路客货运输线路;海上运输服务已覆盖“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国际航线由381条增至784条,45个沿线国家实现直航,每周5100个航班;搭建了整个旅游“大交通”体系:打通飞机、火车、汽车、船只购票服务,开发出空铁联运(航空与铁路相结合)、空巴通(航空与公路结合)、公铁联运(公路与铁路结合)以及境内外专车等旅游大交通服务。

 

旅游业具有先联先通的天然优势,是“五通”进程中的不竭动力之源。五年间,全球有140多个国家和80多个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形成广泛国际合作共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被纳入了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一些重要的议题,也得到了沿线多个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围绕“一带一路”,更多的机场、航线、旅游接待设施促进了游客的流动。

五年来,消费升级带来全民日益增高的对于个性化、多元化文娱方式的需求,推动了整体旅游及一带一路沿线旅游。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一带一路”,关注不同的目的地的发展。不仅有更多的游客跟团游,也会有自助游的游客。旅游的选择变得更加生活化、多元化以及专业化。

五年来,包括签证、旅行支付、信息提供等在内的旅游便利化措施不断普及。2018年,已有71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护照执行免签/落地签。一对一、一对多的旅游的交流越来越多。更多的境外人士来看中国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也送出更多的中国游客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去。

 

五年来, “一带一路” 旅游在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参与全球竞争。通过并购与深度参与运营,加快优势业务“走出去”步伐。围绕热门出境休闲度假及商务旅行目的地,推动出境游、免税零售、休闲度假区开发或运营等业务走出去,通过业务合作和投资、并购等方式,逐步参与或占有当地核心旅游资源,把“中国旅游”打造成享誉世界的旅游服务品牌。

五年间,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内涵外延充分拓展。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加快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向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工作方案》、《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等等一系列政策,确立了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和合作机制等内容。

五年来,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合作互联机制不断健全。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字显示,2013年至今,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双边文化、旅游合作文件76份,推动中国—东盟、中国—中东欧、中俄蒙等一系列双、多边文化旅游合作机制。世界旅游联盟正式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逐步建立并完善;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图书展等,促进文化交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旅游、政党、智库、青年、社会组织等各领域合作。我国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亮点频现,形成“丝路之旅”“欢乐春节”“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中华文化讲堂”“阿拉伯艺术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品牌。

 

五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签署了24份设立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一带一路”沿线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16家,举办文化活动逾1600场。中国文化中心成为“一带一路”沿线民众了解我国文化和当代发展的重要平台。5年来,我国沿线2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中外媒体机构合作创作了一批影视精品,如中印合拍电影《功夫瑜伽》、中美合拍电影《我们诞生在中国》、中捷合拍动画片《熊猫与小鼹鼠》等。2018年春节期间,“欢乐春节”活动覆盖5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深受民众喜爱。

 

五年来,我国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制定印发了教育、科技、金融、能源、农业、检验检疫、标准联通等多个领域的专项合作规划。“丝绸之路”奖学金计划和境外设立办学机构等为沿线国家培育技术管理人才。文化和旅游部的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培养了来自95个国家的360位青年汉学家。据统计,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成为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新的增长点。2017年,来自沿线国家留学生达30多万人,赴沿线国家留学人数6万多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一带一路”旅游正走向更广泛的促进跨区域、跨国际的政策融通、投资互通和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文化交流。

 

丝路旅游发展的问题

 但是,目前“一带一路”旅游有着一定的发展难度,存在诸如地区经济水平不发达,政治安全不稳定,旅游签证不便利,基础设施不完善,旅游宣传不够,旅游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等现实发展局限。

风险突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导致相关国家产生误解;“一带一路”地区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制度区域性特征明显,使得“一带一路”的旅游合作面临各种风险,如政治风险、主权债务风险、汇率风险等。不少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尚未成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社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部分国家民粹主义、宗教原因,出现一些以国家安全、民众利益、就业保障等名义设置的隐性投资壁垒,影响了“一带一路”旅游建设。

公共设施建设融资困难,项目盈利水平较低,软硬件设施不足。“一带一路”地区多数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于旅游发展的需要。国际法律法规和商业合同规则不全,难以准确甄别合同条款中存在的风险,在合同执行等软件设施方面表现较差。

需高度重视旅游安全。现在影响一带一路旅游安全的因素很多,如局部战争、地区冲突、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国际恐怖主义、重大灾害、重大事故、传染性疾病等等传统的或非传统的不安全因素,对旅游业形成了威胁。

开发程度不够。旅游资源并不等于旅游产品,资源向产品转化尤其是深层次的转化不足,这直接影响文化旅游的发展。

信息沟通和资源统筹力度不够。相关服务呈现小、散、弱,部分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包容的理念了解不够。

 

针对问题改进措施

摸透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开展对华关系友好、政局稳定、市场经济较为成熟健全,且对华基础设施联通基础较好的对象国区域旅游合作,善于在内外两个市场、两种制度、两个环境之间转换,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换、互相宣传、互送客源、共同开拓市场。

以改进“一带一路”旅游供给侧质量为导向, 让需求和供给对接,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突出各国各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用精准、个性服务打破时空、制度以及文化障碍。通过旅游创新创造,“一带一路”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焕发内生活力。

正确处理好“一带一路”建设与欧盟等地区组织的关系。要积极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强调“一带一路”合作不会影响这些国家与欧盟的关系,而是要推动三者的共同发展,消除合作顾虑;另一方面也需要推动中国与欧盟等地区组织层面的直接沟通,加强在各项标准方面的对接和合作。

针对目前旅游市场的分割性,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一带一路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既有相对发达的国家,也有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差异决定着中国在与不同国家合作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同,合作的模式、合作的领域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带一路”旅游合作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内部国家的差异性,分类施策,设计不同的合作模式和规划不同的合作领域,提升合作的整体效果。

推动更加务实的旅游多层次合作。加强同沿线国家以及地区组织之间在签证、通航、货币互换、电子支付等方面的旅游合作,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小企业以及民间合作创造更加便利的基础条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水平,以资本为纽带联合行业优秀企业共同“走出去”。以服务领先、创意领先开拓海外旅游市场。

建立“一带一路”旅游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一方面需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预警各种相关风险。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投融资工具,化解企业融资风险;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降低境外投资的汇率风险。

塑造“一带一路”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特色,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进文化旅游开发。优化与创新旅游产品,对旅游资源进行创意开发与整合,错位开发,形成完整的入境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促进产品转型升级,延长旅游产业链。

加强旅游国际合作,助推旅游优质发展。

凭借“一带一路”旅游战略,将旅游行业进行了国际化发展。要发展优质旅游。不断提升旅游品质,使更多人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国际间的旅游业战略合作关系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未来展望

过去五年,“一带一路”旅游和文化为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和名誉效益,使我国文化和旅游能更多的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一带一路”旅游与合作成为未来新型的国际旅游示范带,也将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预计预计到2020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向旅游人数将超过8500万人次,旅游消费约1100亿美元。由于“一带一路”地区接待的游客中来自中国的比例非常低,未来的市场空间很大;同时,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不断提升的收入水平和出境旅游的高速增长,未来在旅游市场的开拓方面也存在巨大合作潜力,我国将为沿线国家输送大规模的游客和消费。

未来,“文化开路,旅游唱戏”, 围绕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美丽中国”品牌战略。文化旅游打造“一带一路”旅游品牌,走出国门融入世界, 树立“美丽中国”国家形象,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大开放、大合作、大交流、大融合的良好局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博雅研究 | 国际共产主义照耀下的红色旅游 返回列表 下一篇: 博雅研究丨窦文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提质增效,打开乡村振兴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