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农业是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连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意农业的提出,大大丰富了我国农业产业转型的新选择。创意农业集灵活性、个性化、高附加值等特点为一体,具有改造城乡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巨大潜力。
创意农业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创意农业的融合性,它是集思想、技术、文化、学科的多维融合与物化。二是创意农业的文化性,它有故事、能联想、受启发。三是创意农业的感观性,它具有视觉性强、体验性强的特质。四是创意农业的延伸性,它是产品延伸、功能延伸、市场延伸的统一体。五是创意农业的增值性,创意导致差异化、差异化带来高附加值。
即创意农业不仅仅是指生产若干创意农副产品,而是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通过构筑多层次的全景产业链,通过创意把文化艺术活动、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和农耕活动以及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实现产业价值最大化。
荷兰是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家,全国有四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之下,人均耕地面积仅一亩多。相对较差的农业条件,促使荷兰在农业方面不断创新,从而走上创意农业之路,并成为世界农业领先大国,在美国、法国之后居世界第3位。
荷兰创意农业的科技含量在世界领先,其在发达的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基础上,集约生产高附加值的温室作物和园艺作物,拥有完整的创意农业生产体系。荷兰的花卉业世界闻名,其根本原因在于花卉业的科研发展十分突出。花卉业的发展战略以技术为中心,强调适度规模经营、高度集约化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占领技术制高点。
荷兰创意农业的创汇经济功能突出。荷兰不少农产品单产都居于世界前列,番茄、马铃薯、干洋葱等的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位;荷兰是世界最大的蘑菇生产国、乳制品出口国、禽蛋出口国和花卉生产国,世界花卉进出口贸易的67%来自荷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亿美元,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荷兰人均农产品出口创汇居世界榜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在倡导环保的同时,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主要形式是市民农园和休闲农庄。市民农园利用城市或近邻区之农地、规划成小块出租给市民,承租者可在农地上种花、草、蔬菜、果树等或经营家庭农艺。通过亲身耕种,市民可以享受回归自然以及田园生活的乐趣。种植过程中,绝对禁用矿物肥料和化学保护剂。
休闲农庄主要建在林区或草原地带。这里的森林不仅发挥着蓄水、防风、净化空气及防止水土流失的环保功能,而且还发挥出科普和环保教育的功能。学校和幼儿园经常带孩子们来到这里,成人也来参加森林休闲旅游,在护林员的带领下接触森林、认识森林、了解森林。一些企业还把团队精神培训、创造性培训等项目从公司封闭的会议室搬到开放的森林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培训效果。慕尼黑郊区因其独特的“骑术治疗项目”及其所实施的“绿腰带项目”系列行动方案而成为人们向往的休养之地。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农业旅游的先驱国家。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城市化为农业旅游提供了庞大的目标市场。作为世界上工业化起步最早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城市人口就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城市人口因长久远离自然,而产生了走进乡村、亲近自然、舒缓心理压力、参与户外活动的共性心理需求,尤其是城里的孩子们由于对农村、农业陌生得很,更渴望体验田园生活;另一方面,经济快速持续增长,也催生了农业旅游。人们的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私人汽车拥有量增多,消费需求层次提高等诸多因素,使得英国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起来。
虽然农业旅游的收入可能要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但农业生产主体地位并没有被削弱,农业旅游始终是农场经营多样化的一个方面。从农场的经营规模、经营效益以及市场需求特点出发,各景点都坚持小型化经营的取向及私营化的管理方式。由于农业旅游者90%以上是本地区居民,所以各景点普遍运用本土化的市场战略,扩大市场,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最为重要的是,英国的农业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中体味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
法国的农业十分发达,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农业产量、产值均居欧洲之首。在法国,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对于农业都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法国创意农业属于环保生态功能为主的创意农业,是以大田作物为主,采取较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生产,逐步减少小型农场。
法国巴黎大区是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但仍有着非常发达的农业,是法国第三大玉米产区和水果、蔬菜、鲜花的主要产区。但巴黎的创意农业对城市食品供应的功能并不明显,巴黎的各种食品供应,主要经过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由全国各地乃至欧洲其他国家完成。所以,巴黎的创意农业突破了自给自足的生产,而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利用农业把高速公路、工厂等有污染的地区和居民分隔开来,营造宁静、清洁的生活环境。利用农业作为城市景观,或者种植新鲜的水果、蔬菜、花卉等居民需要的产品,有的作为市民运动休闲的场所,还有的作为青少年的教育基地。游客在法国葡萄园和酿酒作坊不仅可以参观,还可以参加农业体验之旅,参与酿制葡萄酒全过程,亲自酿酒并将酒带走,享受不一样乐趣。
针对日本农业此前面临的发展窘境,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首先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指出可以通过3个产业的相互融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改变农业发展前景。“第六产业”是日本当下正着力推进的新型农业。“第六产业”的诞生,让人们发现了创意农业的可能性,通过激发农业活力,增强了地方经济发展动力。因此,日本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资金、人才开始进入到日趋活跃的“第六产业”。
日本创意农业以“多功能致富型”为特征,大力开发农业的生态、体验、休闲等功能。日本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是创意农业的先行者。该县因地制宜,把自己一些特有的东西(可以是某种农产品,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或一首歌谣)打造成为日本全国乃至世界名牌产品。
日本创意农业发展重点是设施农业、加工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多样化农业,属于综合功能的创意农业,重点开发农业的绿色、环保、体验、休闲和示范功能,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镶嵌式多功能的“绿岛农业”为两大特征。日本的创意农业主要集中在三大都市圈内,即东京圈、大阪圈和中京圈,以蔬菜、水果、多作物、多品种生产为主,主要为市民提供优质农产品和满足绿化环境的需要。
国外创意农业起步较早,而国内将农业与创意、旅游结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与发达国家对比仍相差甚远。近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节日的设立,一方面表达了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将极大地推动农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对于众多的农村来说,也是极大的机遇。对比国外创意农业发展,国内创意农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国外的创意农业开发较早(最早的农业节庆已有60 多届),并已形成创意农业的标志产品,如美国“得州码”草莓酥饼、荷兰的花车巡游、法国普罗旺斯薰衣草景观等。中国各地的创意农业应依托当地的主导产业进行设计包装,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意农业标志性产品,并注重项目的参与性,形成对游客的吸引。在这一方面,南京的农业嘉年华、成都的“五朵金花”、陕西汉中的油菜花节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借鉴美国草莓节上的“得州码”草莓酥饼、荷兰郁金香花节上的花车巡游等,打造农业节庆的标志性产品,提升农业节庆的知名度。北京大兴西瓜节上的“全国西瓜擂台赛”、江苏盱眙龙虾节上的“万人龙虾宴”就是较为成功的案例。节庆标志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农户(自觉加入创意活动) 和游客(自觉参与创意活动) 的参与度。农业节庆标志产品与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品牌等相结合,综合打造农业节庆品牌。
荷兰对郁金香、法国对薰衣草产业的创意开发是全产业链开发的成功案例。生产环节中,在花期进行景观打造,打造主题公园或举办花车巡游;加工环节中,提炼精油、制作干花制品等;与三产融合的环节中,以节庆和主题公园等方式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实现了对产业的深度开发与提升。尤其是法国薰衣草的加工产品种类之多(食品、饮品、药品、化妆品、清洁用品、装饰品等),用途之广,值得中国借鉴。
不论是日本的稻田艺术,还是美国的玉米迷宫,都十分注重项目的创新性与文化传承性。日本的稻田艺术多以本国的山水、历史人物、神话人物等为题材;美国的玉米迷宫图案也多是本国的历史人物、卡通人物,甚至是总统候选人头像。这些题材将历史与现代相结合,既有文化韵味,也有现代气息,能吸引不同年龄层次的游客。这些经验尤其值得中国“短寿”玉米迷宫加以借鉴。
创意农业在中国还是个新鲜事物,要利用各种媒体和举办各种创意大赛等途径,加大对创意农业的宣传,引导社会对创意农业产品(或项目) 的关注,进而形成消费习惯。文化创意是农业创意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加大对中国(农业) 文化的宣传,培养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的审美和浓厚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跟着洋文化走,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农业)文化。 创意农业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整合资源,把传统农业发展为融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国外依托规模产业发展创意农业、挖掘创意项目的文化传承性与民众参与度、与生活和工作高度融合等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发展创意农业具有较大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