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非遗文化与旅游的创新融合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及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社会或群体乃至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民族精神的承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非遗和旅游对文化的认同追求为两者融合提供了市场空间和价值基础。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化遗产旅游已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根据20I7年世界文化遗产地监测年度报告中的旅游相关数据,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发展呈现游客总量持续增长、游客类型多元化与遗产地旅游发展个体间差异大等特点。与此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在2018年7月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座谈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长雒树刚强调了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问题。
他指出,非遗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很多人正是因为文化的多样与差异,因为着迷于各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了旅游的需求。旅游的发展也为非遗的传播拓宽了渠道、插上了“翅膀”。要深入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要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振兴注入新的更大的内生动力。

国家层面引导

2013年《国家“十二五”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强调规划建设项目应注重保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强调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2016年,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创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2016年《“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数字文化遗产”迈入新时代。

2017年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文物资源在壮大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

2018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创建及运行管理指南》,引导将位于城郊或乡村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的目的地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2019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下发《关于推荐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通知》,通知指出,文化和旅游部将开展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工作,网上填报截止时间为2019年10月31日,提交补充修改材料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10日。

2019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对外发布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在推荐条件方面,通知指出,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从2018年12月31日前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中遴选推荐,且推荐申报项目数量不多于30项。同等条件下,要关注体现大众实践、覆盖面广、民众参与度高的项目和民族地区、边远地区、贫困地区的项目。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基本内涵

作为互动要素的资源整合。非遗资源与旅游通过交叉渗透和整合重组,能够突破各自原有的产业领域,共生共赢而形成新的非遗旅游产品业态和产业体系。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非遗和吃、住、行、游、购、娱各种要素有机融合和资源重组,从而加深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实现非遗旅游性与旅游文化性的有机统一。
作为互补的产业价值创新。非遗独特的文化性构成了潜在的旅游价值,非遗先天的市场基因和日益繁荣的旅游市场空间优势互补。在融合过程中,通过功能重组和价值创新,形成涵盖非遗产业和旅游产业核心价值的新价值链,将释放更强能量,取得“1+1>2”的产业叠加效应,旅游促进非遗的传承交流,从而带动对非遗文化的有效保护,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呈现动态优化过程。在非遗和旅游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价值观念、体制机制、运作方式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实现非遗和旅游的有机融合要经历“磨合—融合—和合”的发展历程,在保持本真性、原生态的同时实现非遗的经济价值和产业价值之间的动态优化调整,并最终实现两者的平等互惠和协调发展。


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经典案例


江苏南京

秦淮灯会彰显文旅融合新生态
秦淮灯会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之美誉。自举办以来,不断开拓创新,通过灯景融合、文娱同步、招商联动、科技支撑等有效举措,将非遗项目与“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深度结合,成为秦淮旅游的核心支撑和代表作。

专家点评:
秦淮灯会很好地践行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一文旅融合的原则要求,在秦淮灯会这个首批国家级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中,坚持体验式传承、系统性谋划、品牌化发展、全面性融合的发展路子,已经成为我国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灯会。
文旅融合是一件久久为功的大工程、系统工程,秦淮灯会的发展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形成了传承和保护的领导小组、工作小组等组织机构,而且出台了多项规划、制度、办法,为非遗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和组织保障;融合政府、企业、非遗传承人、金融机构等多方力量,保障对非遗传承和旅游利用的资金投入,从而实现“大投入、大产出、大效益”的文旅融合新格局;以会带旅,以旅促会,灯会带动非遗挖掘,非遗挖掘带动传承人保护,传承人带来传承产品,产品销售带动传承积极性,传承积极性保障了非遗传习所,传习所优化了景区吸引力等等。
秦淮灯会另一个经验就是品牌化发展、国际化推广。通过统一形象标识体系的设计,与境内外主流媒体密切的传播合作,与时尚、科技元素的有效结合以及走出去交流办展和邀请驻华使馆官员等参与灯会模式,不仅让非遗在国内得到弘扬,也在国际上形成了广泛传播和影响。


江西景德镇

古窑让非遗“活”起来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文旅相融,古窑新生。

为传承展现国宝非遗,景德镇古窑恢复传统制瓷作坊与红店,并复建复烧瓷窑,使景德镇古窑景区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代表千年瓷都的一张瑰丽名片。

专家点评:
在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古窑不仅关注非遗活态的方式呈现,更重要的是让已经消失的文化惊喜再现。11座不同时期的典型瓷窑的复烧探索告诉人们,文化的延续抑或消失,不只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新时代、新需求的支撑下,完全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让传统的文化完全可以通过今日的旅游被重新发现、认知、弘扬、延续。
为了保证文化本源与旅游体验之间的有效衔接,古窑专门成立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和景德镇古柴窑研究保护中心、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团为非遗与旅游有效融合提供了组织保障。
古窑紧紧围绕着传承传统手工制瓷技艺和瓷窑作坊营造技艺的宗旨,聚集了200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一方面,古窑为非遗寻找传承人,以这种技艺性的传承来延续非遗的绵延生机;另一方面,高度重视研学旅游发展,以社会化认知来推动社会化传承,让非遗的绵延生机有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支撑,从而让非遗的传承与旅游的利用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
 

江西婺源

非遗让中国最美乡村更有“味道”

江西婺源,悠久的徽商历史在这片热土上遗存了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徽剧、绿茶制作技艺等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甲路纸伞制作技艺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源将非遗与旅游景区、研学游等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专家点评:
由于地处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地带,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徽剧、歙砚、婺源三雕等非遗项目都已成为婺源旅游景区内的核心资源、热门资源。
据称,全县4A级以上景区目前均有非遗项目常驻展示,还将徽剧、傩舞、抬阁、地戏、灯彩等非遗项目展示融入到参观游览项目中,推出了严田古樟民俗园、篁岭民俗文化村、茶马古道文化园等一系列文化展示体验类景点。

 

婺源篁岭古村的“秋晒文化”
国内外游客因为油菜花了解婺源、来到婺源,又因为这些地方特色鲜明、文化艺术价值显著的非遗资源提升了婺源旅游的满意度和复游率。

福建龙岩

看世遗永定土楼 体验非遗传经典
2017年以来,福建永定实施“文化进土楼”工程,按照“一楼一景致、一楼一特色、一楼一主题”的理念,改建了建筑文化展示馆、客家家训馆、民间绝艺馆等多处保护传承场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非遗传承。

专家点评:
除永定土楼建筑是世界文化遗产外,当地还拥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永定万应茶制作工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3个,永定客家山歌、永定土楼楹联省级非遗项目2个以及永定客家家训文化等市级非遗项目38个,是客家耕读传家文化的集中展示区,也是客家人生活的体验地。
文旅融合促进了非遗事业的发展。《闽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全》彩页精装书正式出版、举办了土楼营造技艺、十番音乐、万应茶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带徒传艺,同时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组织编写各类非遗乡土教材。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旅游发展路子,积极引导合理保护和开发土楼周边非遗文化资源,大力实施“旅游+”战略,带动非遗工艺和旅游景区形成相互配合、共同发展,集观光、体验、学习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湖南长沙

非遗馆让非遗项目活态发展

湖南雨花非遗馆聚集了中国书法、剪纸、皮影戏等1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湘绣、蓝染技艺、苗绣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5个。
雨花非遗馆首创中国“非遗+”活态传承发展模式,将非遗及其衍生品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致力于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让雨花非遗馆成为市民游客朋友“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专家点评:
湖南雨花非遗馆这一案例的突出之处在于通过社会化的策划与运营,构建起了非遗传承与传播功能兼备、本地居民文化消费与中外游客旅游消费并存的城市文化空间,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民间生活的回归。
经过近4年的运营,雨花非遗馆建立起了较为成熟的非遗主题城市文化消费场馆模式,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同时,作为最早开始探索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的单位,已接待长沙市及湖南省内外中小学生10万余人次。

四川凉山

彝族火把节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彝族火把节”以崭新澎湃的生命力,不再局限于所在地方区域的单一形态,城市与乡村广泛互动,文化与旅游深度互融,节日形态更加丰富多样,成为展示地方文化资源的窗口,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强力引擎,撬动文化旅游产业的支点,为凉山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

专家点评:
该案例充分体现了在“保护为主”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围绕当地具有标志性的节日文化符号火把节而规划和展开旅游,始终突出体现着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坚守,即以对非遗项目的保护为首要目标、以旅游开发为次要任务的原则,并在此原则下努力推动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在旅游活动中,始终对保证和提升非遗项目存续力、保证旅游使非遗传承人及相关社区受益以及促进非遗传承及如何维持非遗生命力等有着明确意识,并能在不同的环节予以贯彻。这不仅保证了相关非遗项目在合理、恰当的保护框架下的有序传承和健康发展,而且为当地相关旅游业成果获得可持续发展构筑了坚实根基。


陕西韩城

让非遗在景区发展中绽放魅力

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文物古迹荟萃,素有“关中文物最韩城”“文史之乡”的美名。司马迁和《史记》是韩城的“文脉”与“魂”。
近年来,韩城深入挖掘《史记》和司马迁文化的精深内涵,运用传统仪轨和现代媒体相融相汇的手段,展现以司马迁和史记文化为代表的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

专家点评:
该案例所涉及的“祭祀司马迁大典”是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徐村司马迁祭祀”的改编和再创造。这种改编和再创造具有较强的合理性,能够得到相关社区、传承人及参观访问者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创造性转化的积极意图和良好成效。
整个案例通过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主要内容、增设和丰富活动项目、结合教育实践等多种手段,不仅对相关非遗项目起到了积极的推广和宣传作用,也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卓著的效果。


湖北十堰

“郧西七夕”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

作为“七夕文化发源地”的郧西,以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深度开发“七夕”文化,连续举办9年的“七夕文化旅游节”,将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湖北口回族乡七夕习俗传承人马平珍向姑娘们传授手工刺绣技艺

专家点评:
通过保护、传承与弘扬传统节日“郧西七夕”,守护文化多样性,从而带动地区旅游业差异化、可持续性发展。据称,自举办“七夕文化旅游节”活动以来,湖北郧西文化旅游行业蓬勃发展,旅游接待人次和收入持续攀升。
湖北郧西的七夕节是以活动为中心的事件型旅游吸引物,提供的差异化、非日常的旅游体验已成为当代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旅游资源。


贵州凯里

非遗与旅游融合推动麻塘精准扶贫
麻塘是上世纪80年代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几十年来,麻塘以革家人独特的服饰、蜡染、踩亲舞等生态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旅游,走出了“非遗+旅游”的乡村振兴之路。

专家点评:
麻塘寨是典型的革家人聚居的传统村落,革家人属于苗族的一个分支,自称是“上古传说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后代”,没有文字,但拥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俗。革家人的蜡染、踩亲舞、革家服饰、革家民歌、民风民俗等非遗项目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革家人人口稀少,使得一些非遗项目濒临失传。
麻塘自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因外事接待需要,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首批民族文化旅游村寨之一,每年海外游客络绎不绝,还有许多研究服装服饰的专家学者、画家、摄影师来此做田野调查和采风写生,当地通过文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精准脱贫。


浙江东沙

非遗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

浙江东沙古渔镇,丰盛的海产和繁荣的商贸积淀了独特的海洋特色文化。镇域内保护传承的县级以上非遗名录30余项。
东沙古渔镇通过将展演活动常态化、非遗店铺一体化、主题活动特色化、非遗联展品牌化,使渔绳结、布袋木偶戏、渔民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获一片生存的土壤。

专家点评:

如何利用浙江在特色小镇发展方面的经验,推动非遗传承和旅游发展方面的融合,东沙非遗主题实验小镇(东海渔文化方向)探索了一条值得肯定的发展模式。
在推动东沙非遗小镇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注重主次分工、动静结合、区域协同、衍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东沙通过重点挖掘、持续推出渔民谢洋节、弄堂节等主题活动吸引市场,以渔绳结、鱼骨塑画等非遗一条街上的活态展示、体验互动、产品销售等协同配合,形成了较好的主辅搭配、协调发力的非遗和旅游的融合格局,一批濒危非遗项目得到了保护。
同时,东山很好地解决了非遗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的本地化和开放性的问题。此外,非遗公益培训班,非遗进社区、进课堂、进礼堂等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从“一条街(非遗街道)”到“一台戏(非遗展演)”再到“一张网(非遗生态)”的非遗保护和利用思路也值得各地借鉴。

注:内容来源中国旅游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茶文化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与三产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