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后疫情”时期:正在被重塑的旅游体验和经营形态

 当一场突发疫情变成生活秩序的常态化管控,旅游市场的需求将产生新变化和新特征。旅游的智慧化发展让旅游产品或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五一”节休假在即,连休5天的放假安排一下子把小长假变成了中长假。从前,绞尽脑汁东拼西凑的拼假计划,以及在各大旅游预订平台看机票、选酒店、租车、咨询线路、购买出行装备的忙乎劲……如今,在疫情笼罩之下,让人们对长假第一次产生了茫然感和自危感。

以至于,纵然这个五一节长假在手,也不能说走就走。与此同时,不恢复跨省跨境旅游及全国文体活动的禁令让人们清醒的认识到,“疫情在,不远游”也是坚守在家的大众为共同抗疫做出的贡献。
逐渐回温的旅游市场,率先“出道”的是城市休闲游、郊野游。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年清明节假日旅游市场研究报告》显示,各景区客流结构以省内客流为主,都市休闲一日游、近郊周边游回暖复苏,自驾出行比例上升,家庭自助游成为市场主力。
从上述报告内容看,无论是城市休闲游还是周边自驾游,都是我们熟悉的小长假旅游产品,看似并没有延展出新主题。然而,当一场突发疫情变成生活秩序的常态化管控,旅游市场的需求将产生新变化和新特征。

在报告中,两个关键信息已经显露端倪:一是城市旅游将迎来全新蜕变,带来城市形象和城市服务品牌的升级;二是从大众旅游到个性化定制,分层式消费将推动市场细分,例如体育运动型的康体养生类产品,基于营地布局的房车旅游产品,甚至低空飞行等新兴业态的突破。

这之中还有一个隐藏信息就是,旅游的智慧化发展让旅游产品或旅游目的地与游客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


一、品质型城市休闲新突破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提出绿色旅游休闲理念、鼓励国民旅游休闲消费、丰富国民旅游休闲产品、提升国民旅游休闲品质等五个方面提出明确建议。从《纲要》推出到如今文旅融合发展,城市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城市旅游的核心支撑。不仅城市广场、特色街区、公园绿地等公共休闲环境被充分开发,城市休闲的边界还在不断拓展至城郊休闲,休闲产品的消费结构也逐渐优化升级。

尽管休闲发展如火如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暴增对城市规划的超载已然让休闲空间受到挤压。如今受疫情影响,当人们把视线从出境游跨省游的长线旅行收回到家门口,从日常生活中重新发现旅游赋予空间的含义。

开放性和大众性是休闲城市空间的重要特征,其延伸性的含义就是城市对人的关怀感和获得感。近年来崛起的独立书店突破传统书店功能制约,作为新兴休闲文化空间带给消费者的不仅是知识教育引导,还把关注度调节到对人的感官和内心感受上。主题展览、文化沙龙、生活美学等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实现了文化聚落、创意集聚与产业集群等复合功能的空间叠加。不仅成为城市的书房,建构着城市本地人的精神价值理念,也重新定义了人们休闲生活方式。

和独立书店实现“老树开新花”的生活方式体验空间一样,还有城市老街的休闲化提升。老街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基因是时代变迁的城市记忆,传统建筑、原住民及其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塑造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当然,无论是“修旧呈新”还是“新街古建”避免同质化发展,用文化创意碰撞老街记忆,满足现代生活惬意享受的生活体验。

此外,街头公园、文化创意街区、生态绿道等也已成为城市品质化标配。当人们的出行空间被压缩,在有效活动半径下,是对品质消费升级的考验,独特的产品形象下是对城市品牌和优质服务的又一次营销输出。与此同时对郊野休闲、自然观光带等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将从机制体制上实现城乡旅游互动的资源配置,在产品、制度、服务等方面做出突破。

二、多层次消费体验新需求

在居家隔离期间,各种版本的“家庭一日游”短视频展现了网民的创意精神的同时也反映出疫情后,旅游出行需求的普遍诉求。以自驾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家庭游也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并发展成为伴侣游、亲子游、爸妈游等细分市场。

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以及85后、90后进入家庭生活,旅游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对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的观念,促使小家庭借助旅行来实现探索与发现。文化科技主题馆、主题乐园、观光农场、户外拓展基地等成为主流产品。

从旅游时间上看,满足亲子需求的家庭长假有限,周末及小长假的出行频率大大提高。然而,家庭游从起步到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市场门槛和从业要求来看,并没有统一标准。特别是带有亲子属性的旅游产品,实际上恰恰缺乏家庭化服务,导致“亲子游不亲子”。

亲子产品不是现成旅游项目摆上滑梯,圈地喂羊的标签式设计。而是跨越年龄层的双向融合,对于家长而言,是其乐融融的情感引导,对于孩子而言则是认知教育和玩伴嬉戏的童式乐园。

因此,“亲子游”是一款量身定制的旅游产品,产品的精细化、场景层次化、服务的细腻化将是未来发展重点。譬如按年龄等级划分的娱乐设施,按家庭需求包装的文创产品、旅行用品,旅游产品的设计者需要教育工作者、绘本推广者、体育运动教练等多重身份共同参与,所谓亲子游的寓教于乐功能性才能被释放并被消费者认可。


另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营地旅游体验也成为行业热点,并对品牌建、师资力量、课程设计等要求更加专业。疫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影响着家庭成员每一个人,如何处理灾难引发的系列问题,应对危机,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沟通与协作意识、创新能力、自信开放的社交态度为营地教育提供了细分市场新的需求。

三、智慧化服务发展新方向

一场疫情让景区、公园、博物馆关了门,但却在互联网开启了以AR、视频内容等形式呈现的“云旅游”,让智慧旅游应用第一次大规模覆盖了消费者端。近到手机上的一个APP应用,远到人工智能的创造,智慧旅游带来的是城市的智慧建设和大众生活的便捷。

清明小长假期间,黄山两万游客扎堆已经暴露出景区应对后疫情市场准备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特殊时期,作为“大流量”景区,对客群的调控能力可谓是一次技术实战。尤其是当各大景区积极推出免票政策,急于恢复低迷的旅游消费局面时,更应该谨慎应对,“限流”红线的制定更加需要具备科学计算依据和动态流量指数。

从前期景区网上预约机制的响应,到游客进入景区“一扫码,二测温,三隔段放行”的监测过程,把如何避免扎堆的游览方式和理性管控及人性化服务相结合,提供舒适化的游览体验才是景区与游客共享春光的优化路径,甚至成为一个景区的常态化的管理预案。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智能化硬件建设的大力推进,将真正实现旅游的便利性,游客在出发之前,从天气状况影响的穿衣指数,到景区人流拥挤程度,以及符合消费需求的行程理性建议,实现未雨绸缪,对旅游目的地有了准确的数据解读。

未来,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的互通有无,构建起一张高效节能的服务网络,在景区环保、人身健康、突发事件预测、游客满意度方面改变经营管理模式,革新服务理念,加速推动智慧旅游对传统旅游行业颠覆变革,最终实现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

当年“有多远走多远”的旅游梦想,兜兜转转从“诗和远方”,又转到了直播和家门口,一些改变也在悄然发生着。在全球疫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出境游受到限制,国内游市场释放夜间旅游、亲子旅游、美食旅游、研学旅游、自驾旅游等新型消费需求。

最终,一个时代的变革也将拉开大幕,将旅游消费行为与思考生命的意义相连接的时代下,书写中国旅游业的“危”与“机”。

 

注:图文内容来源“小荣说”,作者岑梅玲子,转载仅为交流学习, 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上一篇:疫情下半场,中小景区该如何走出困境?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疫情下,研学旅游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