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蜕变

 2022年1月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大众期待已久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终于开建。什么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有哪些特征?如何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溯本寻源

2017年初,《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

2019年,《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功能和建设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遵循。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文化建设之中,自此形成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布局。

2022年1月,为保护好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大力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通知,部署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地区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大属性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青海13个省区市。

博雅方略通过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词解构,认为其具备四大基本属性。

“长江”的线状性

以长江流域作为地理区域,从青海源头自西向东,横跨13个省区市;以长江线状性分布着诸多文化、生态资源。

“国家”的整体性

以往国内关于长江文化的表述,多以长江流域某一段的区域性文化为主,伴随我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建设,“长江”将以中国人整体的文化符号向世界表达。

“文化”的多元性

长江流域,以地理区段划分,孕育出了多元的区域文化,如源头的游牧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鄱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徽派文化、海派文化。

“公园”的效益性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首先要注重生态效益,以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为首要前提;其次要注重经济效益,以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再次要注重文化效益,传承发扬长江沿线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要注重社会效益,通过诸多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的建设,形成诸多文化、生态游憩空间,提升人民生活的幸福感。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大关系

博雅方略认为,未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应当处理好三个关系。

长江文化区域特色和整体统一的关系

长江沿线丰富多元的区域性文化要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彰显区域性文化特色;丰富多元的区域文化要为长江文化的整体性提供支撑,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形成民族整体文化标志。

长江文化历史遗存和现代创新的关系

未来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梳理,分级、分类进行保护、传承与利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对历史文化遗存进行重塑、重现和活化开发利用。

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受益的关系

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初衷就是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为人民营造更好的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游憩空间,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五大方向

博雅方略认为,未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应以文化旅游视野展开,着力在五个方向上进行重点建设。

生态保护方向

长江流域自然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发达的河网水系支撑了由多种多样的物种构成的和谐的水生态系统。长江是世界上七大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河流之一,长江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多达4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水生生物11种,长江特有的鱼类达170多种。但由于过度捕捞、拦河筑坝、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采石、湖泊围垦、水域污染等人为因素,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白鱀豚和白鲟已功能性灭绝,江豚也危在旦夕。

因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未来的建设,应充分发挥国家文化公园公共服务的功能,合理规划、设计和建设管控保护区,以生态修复等手段维持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家文化公园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和生态空间品质。

文化保护方向

根据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长江沿线省(直辖市)共有全国不可移动文物30.6万余处,约占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总量的39.8%。截至目前,长江沿线省(直辖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72处,省(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32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5252处;共有8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9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此外,还有20多项世界遗产以及大量的农业遗产、工业遗产、文化景观类遗产、水利遗产、老字号、地名遗产、宗教遗产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可移动文物,数以千计的不同类型的博物馆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长江文化,展现了长江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现代文化的恢弘体系,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实支撑力量。

高质量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基础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刻理解和挖掘,应突出“文化”的首位性,强化核心引领作用,坚持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和文化引领、彰显特色。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快统计、分类、评估与定级,编制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名录,建立权威、统一、动态的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数据库。

乡村振兴方向

距今约1万年前后,农耕文明早期发端的标志则是长江流域的江西万年县栽培稻的出现。在新石器晚期阶段及后期,长江流域产生农耕文明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逐步实现了到农耕文明的过渡。黄河流域以旱作为主,长江流域以稻作为主。

长江流域的农业复种指数和单产水平较高,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36%,水稻产量约占全国的70%。流域内的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巢湖地区和太湖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长江流域遍布着乡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契机。在建设过程中,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对长江文化的挖掘,对旅游功能的植入,进而提升农业生产环境、乡村文化氛围、产业结构优化和乡村城镇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美化乡村的居住环境、提升农民的附加收入,实现乡村的生态、文化和产业的全面振兴。

未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应大力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主题民宿、旅游示范村等项目,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对长江流域的传统文化进行弘扬传承。

城市建设方向

长江经济带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在全国GDP排名前十的城市中,上海、重庆、苏州、成都、杭州、武汉和南京7个城市来自长江经济带沿线,以上海为龙头的群龙共舞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在这样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区域,建设一个具有战略性、典型性和特色性的国家文化公园,无疑能够使长江流域焕发出更大的时代价值。

长江流域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78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6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2个,中国传统村落2954个,划定历史文化街区571片,确定历史建筑约3万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为沿线诸多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文化建设的方向性指引。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更新中对历史文化的表达、开拓文化游憩空间将是必然趋势。长江沿线未来的城市发展,应深挖区域文化特色,以对长江国家文化的整体性表达为核心,创建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等。

文旅融合方向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承担着坚定文化自信,彰显中华优秀文化持久影响力、感召力的使命,其开发涉及地域广、地域环境迥异、文物与文化资源丰富,面临沿线配套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保护问题多样、跨区管理建设等难题。文旅融合基于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与共生,可促进区域文化资源整合、文旅产品创新、配套系统提升、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区域一体化开发运营及管理。因此,文旅融合是有效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精细化、系统化和品质化开发的一种重要手段。

博雅方略认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发展,应重点推进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现有文物与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整合、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以及相关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发掘,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分类与保护标准建立;

第二,推进旅游服务体系完善,促进长江沿线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完整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线性连接体系与服务体系;

第三,推进关键性历史文化区域或节点的建设,塑造文旅独特品牌,使其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历史记忆、传承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广泛以“科技+”、“旅游+”等形式,对文化进行集成化、场景化的表达;

 

第四,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跨区域整体建设、整体保护、整体开发与管理,建议以全域旅游示范市(县)、文旅融合示范区等的创建为抓手进行推动。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作者为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李雪。

 

上一篇:博雅案例丨博雅OEPC综合服务 助力中国乡村振兴新发展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躺平”还是“创新”?疫情下的旅游演艺如何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