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庆荣昌区政府食堂飘出卤鹅的香气,当湖北赤壁市机关大院的车位为游客亮灯,当河南滑县的乡镇政府院落铺满金黄的麦浪,当安徽舒城的市民在县委大院自由停车、河南卢氏的"土坯房"县委大院迎来抱着满月娃娃的乡亲——这些曾被视为"严肃空间"的行政场所,正悄然蜕变为文旅新景,更勾勒出服务型政府与民众"双向奔赴"的生动图景。
一、多地实践:政务空间的烟火气转身
在重庆荣昌,政府大院的"破圈"始于一场"味觉革命"。"五一"假期,3元的黄凉粉、18元的荣昌卤鹅让机关食堂单日接待游客1.3万人次,6.7万名游客在此品尝"荣昌味道"。后厨单日炒制回锅肉超200锅,机关干部放下文件传菜,无人机巡查秩序的场景,成了"政务空间烟火化"的鲜活注脚。而院落里的非遗夏布编织体验区与陶艺展示,让保安化身"文化导游",游客在就餐、停车间隙,便能触摸到这座城市的千年文脉。正如荣昌区文旅委副主任张志秀所言:"我们把办公地变成了展示城市文化的场所。"
湖北赤壁则将机关食堂打造成社交平台的"新晋网红"。端午假期推出的"五菜一汤"套餐,搭配免费青砖茶与端午粽子,9元儿童餐让游客直呼"暖心"。同步开放的150个机关车位与柔性交通执法,让自驾游客畅行无阻。数据印证着成效:"五一"假期赤壁接待游客57.64万人次,同比增长24%,多项文旅数据创历史新高。更巧妙的是,食堂与当地文化的联动——听取游客建议新增的热干面,让三国赤壁的历史韵味随美食一同被感知。
河南的两处实践则彰显了政务服务的"民生温度"。"三夏"期间,滑县多个乡镇政府大院敞开大门,变身群众的"阳光晒场",乡村两级还在院内设立"农机手驿站",让行政空间直接服务"三农";而卢氏县的"土坯房"县委大院,以裸露的土坯、老旧的门框成为文旅热门地。这座20世纪50年代风格的院落,常年有200多名干部职工办公,却始终未因财力增长而翻修,反而让位给民生改善。院内的"圣谕碑"刻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与"公生明廉生威"的牌匾相映,更有给满月娃娃发20元红包的习俗,让游客触摸到跨越时空的"亲民"基因。
安徽的两处政府大院则以"无界开放"刷新认知。舒城县的县委县政府大院"进出无门卡,停车不收费",卫生间向公众开放,走红四个多月后热度未减,还在新增停车位、开通旅游公交专线;石台县更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办公楼全面敞开,无门禁限制,群众办事"抬脚就进"。两地用最朴素的开放姿态,让政府大院成了"比自家小区还好进"的公共空间。
@荣昌文旅
二、深层逻辑:从资源共享到治理升级
这些实践绝非偶然的"蹭热点",而是中小城市文旅破局与治理创新的双重探索。中国旅游研究院专家罗兹柏指出,荣昌、赤壁等地的做法暗合"破除围墙、激活闲置、服务需求"三重理念——对于硬件有限的中小城市,这正是"以好服务弥补硬件不足"的破题之道。数据印证了这一逻辑:荣昌"五一"假期零售额突破20亿元,卤鹅销量暴涨752%;舒城、卢氏等地游客量的持续增长,证明公共资源的开放能释放惊人的经济与社会价值。
更深层的转变在于空间属性的重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邓爱民认为,当政府大院从"管理空间"变为"生活空间",行政符号便转化为民生注脚。赤壁的车位开放、滑县的晒场变身、卢氏的"亲民堂"传承,让游客感受的不仅是地方风物,更是城市的治理温度。这种转变中,"无形的墙"比"有形的围墙"拆得更彻底——舒城县长王万喜的话颇具代表性:"大家都是人民群众,开放不存在不方便。"
@摄图网
三、长远之道:从临时举措到制度生根
要让"开门效应"持久,需将临时举措转化为制度设计。荣昌计划建设"24小时政务客厅",整合图书馆、运动场馆等功能,让开放场景更多元;赤壁拟在重要节假日持续开放食堂,升级服务吸引游客;滑县呼吁全县党建阵地开放为"晒粮场",拓展服务"三农"的长效载体;邓爱民更建议结合建党日等节点,打造红色主题餐饮、党史学习区域,探索"党建+旅游"新模式。
这些探索恰如治理现代化的微缩样本:最好的风景不在刻意营造,而在为民初心的实践;最动人的风情,是政府与民众的自然交融。当更多政府大院拆掉"心墙",让公共空间承载市井烟火,服务型政府的蓝图便在这方寸院落间,铺展出最生动的文旅新篇——这既是游客的"新旅程",更是民心相通的"心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