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文旅赋能: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保护的现代转化路径

江苏兴化垛田延绵起伏,见证水乡田垄文明;浙江绍兴古香榧群傲立山间,传承千年种植智慧;安徽铜陵白姜香飘四溢,诉说着独特的农耕文化…… 这些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同璀璨明珠,既承载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智慧,又在当代旅游发展中焕发新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与旅游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一、解码农业文化遗产:活态系统的多元价值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活化石",它并非静止的遗迹,而是仍在运转的动态系统。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五大维度:独特的农业生产系统凝结着传统技术智慧,和谐的农业景观展现人地关系的完美统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保存着珍贵物种资源,深厚的传统文化承载着非物质遗产,完整的生态系统维系着区域生态平衡。从稻鱼共生系统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到梯田农业诠释的人与自然共生理念,再到二十四节气凝结的千年农时智慧,这些遗产既守护着生态底线,又延续着文化血脉,更潜藏着经济转化的巨大潜力。

@摄图网

二、双重保护体系:全球与中国的协同守护

在保护机制上,农业文化遗产形成了全球与中国的 "双保险" 制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02 年发起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倡议,目前已认定 86 项,中国以 22 项居世界首位(截至 2024 年),2025 年新增甘肃皋兰什川古梨园系统等 3 项后,总数达 25 项,持续领跑全球。入选 GIAHS 需满足保障食物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传承特有农业知识、承载独特文化价值、拥有特色资源管理体系等标准。

与此同时,中国自 2013 年启动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发布 7 批 188 项,覆盖 31 个省级行政区的 212 个县级行政区,涵盖种植、养殖、游牧、梯田等多元类型。这种 "全球 + 本土" 的双层体系,既确保遗产的国际认同,又贴合中国地域特色,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旅游赋能: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化路径

经过 20 年实践,旅游已成为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价值转化的核心路径。从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到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到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统,众多遗产地通过旅游实现了农业功能拓展与文化传承。

多元旅游产品的创新供给

农业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素材。种植类遗产如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可开展采茶研学,养殖类如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能设计体验项目,梯田类遗产随季节变换呈现不同景观,形成 "春播、夏种、秋收、冬藏" 的季节性旅游主题。浙江湖州将桑基鱼塘与书法艺术、非遗陈家菜结合,打造研学基地与主题餐厅;浙江青田创新性提出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公园" 概念,均为成功范例。

社区参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激活本地居民的主体性。河北涉县旱作石堰梯田与高校合作建立科技小院,以 "梯田毛驴" 为特色带动妇女开发文创产品;北京门头沟军庄镇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主题景区建设,提升居民保护意识。这些实践推动形成 "共建共享共治" 的社区治理模式,尤其让女性从家庭劳动者转变为乡村能人,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科技赋能与业态升级

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融入,催生了智慧旅游、数字文旅等新业态。通过 VR 重现传统耕作场景,利用物联网实现农产品溯源,让游客突破时空限制感受遗产魅力。同时,农业文化遗产为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专项市场提供了特色资源,丰富了现代旅游业体系。

四、使命与展望:从乡村振兴到文明互鉴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限于国内,更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河北宣化城市葡萄系统、福建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等,见证了中外文明交流史。在旅游强国建设背景下,这些遗产通过入境旅游促进国际传播 —— 茶类遗产借助 "国际茶日" 吸引全球游客,梯田景观成为跨国研学的热门目的地。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将 "是否位于 GIAHS 地" 列为 "最佳旅游乡村" 评选指标,更凸显其国际影响力。

未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需兼顾 "守护" 与 "创新":既要传承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等古老智慧,又要通过文旅融合、科技赋能实现现代转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 "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农业文化遗产必将在乡村振兴与文明互鉴中,书写出更璀璨的篇章。 

上一篇:博雅视野|红线不可破,生态钱景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与实践样本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中医药+文旅”的融合模式与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