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研学旅行有何重大意义,竟被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研学旅行则是这一理念的落地实践模式。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纲要》,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这是推进研学旅行落地实施的极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对研学旅行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为什么要大力推行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
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培养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自萌芽之初,研学旅行便备受业内人士以及学生家长关注。


政府多次发文,推进研学旅行的发展


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发布,文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文件提出,要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
2014年7月14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发布,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纳入学生的学分管理体系和综合素质考核体系。
此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发布,意味着研学旅行被正式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即将全面落地开展。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不是说走就走的旅行

对于研学旅行来说,目前以市场上的研学旅行为重点,据了解,一些旅游机构推出的研学产品,只强调研学路线和研学基地,没有结合校内课程的研学课程设计,更没有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帮助进行知识的梳理和转化。”市场上这样的产品还是以“游”为主,称不上完全意义上的“研学旅行”。研学旅行,不能是一场说走就走的随意旅行。

“许多学校一开始听说‘研学旅行’时,就把它看成像‘春秋游’一样简单,但我想说的是,研学旅行不同于‘春秋游’活动,更不同于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活动,它不是少数优质学校的特权,也不是学校课堂的‘搬家’。”曾经主持过研学旅行相关课题的高峡说,研学旅行注重集体性,强调在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与同伴相处的真实机会,过一种真实的集体生活,让眼、耳、鼻、手、脚、脑等“动”起来,从而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在高峡看来,研学旅行在注重集体性之外,还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能够给予孩子们更丰富的体验感受,这是家庭和学校课本不能给予的。“在研学旅行当中,教师应该倡导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

研学旅行最重要的是要“知行合一”


研学旅行是个极容易走极端的旅游产品,“游”与“学”往往顾此失彼,游学失衡,游的不开心,学习没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研学旅行,简单地说就是学什么、如何行。前期要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好路线,去看看这些事、这些人,去领略他们的精神和品质,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就研学内容来看,已出现了环保、科技、人文、自然、历史、文学、艺术等众多研学主题,这些内容,在形式上应注重落地性,即与研学旅行基地,红色旅游景区、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大型农场等紧密结合,以智慧旅游的思维去引导游客,抓住游客兴趣点,提高游客参与性,使体验直观化,在行为导向上,需要在研学旅行中加入人文关怀,寓学于游。


研学旅行,以学校为主导,加强统筹形成社会合力

研学旅行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需要学校和其他部门统筹协调,形成社会合力。教育部门和学校是研学旅行的主导者。从研学旅行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计、研学路线和基地的选择、研学导师的培训,到安全和资金的保障、研学效果的评估等,教育部门和各学校应当有明确的思路和制度保障。

根据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全文,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组织管理、经费筹措、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部署。专家指出,要形成多方参与的合力,关键是抓好政策落实。研学旅行作为推动我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学校、各相关部门,乃至社会各界都应当积极参与进来,承担起责任。

《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学校可以委托有资质、信誉好的企业或机构开展研学旅行。旅行社在交通、食宿等方面有资源优势,学校与其合作能够提高研学旅行效率。但目前研学旅行市场准入门槛低、鱼龙混杂,专家呼吁国家制定研学旅行市场行业准入标准,进行规范管理。

世间万物皆学问,通过研学旅行,改变了教学只能在课堂进行的现状,让孩子们真正走入社会,走入大自然,寓教于乐,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学习方式,但在我国,由于经费条件限制,以及安全隐患等方面的因素,研学旅行发展的有限,在政府、学校、社会的努力引导下,研学旅行必定能够突破这些限制,向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壮大,并培育学生更多的独立精神与创新创造力。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四部委出手规范,特色小镇建设迎关键转折点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研究 | 文旅融合,打造旅游产业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