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2016年7月1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自此,特色小镇的概念深入人心,并以一种超乎寻常的速度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有关统计显示,2017年7月27日,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276个特色小镇名单,加上2016年住建部公布的第一批特色小镇127个,目前全国特色小镇一共有403个。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稳妥推进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一些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宜居宜业、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但在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概念不清、定位不准、急于求成、盲目发展以及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有些地区甚至存在政府债务风险加剧和房地产化的苗头。
为规范推进各地区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建设,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要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意见指出,各地区要准确理解特色小镇内涵特质,立足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推动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装,不能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基地、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以及行政建制镇戴上特色小镇“帽子”。各地区可结合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产城融合,循序渐进发展“市郊镇”“市中镇”“园中镇”“镇中镇”等不同类型特色小镇; 依托大城市周边的重点镇培育发展卫星城,依托有特色资源的重点镇培育发展专业特色小城镇。
意见强调,要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各地区要注重引入央企、国企和大中型民企等作为特色小镇主要投资运营商,尽可能避免政府举债建设进而加重债务包袱。县级政府综合债务率超过100%的风险预警地区,不得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立项建设。
意见表示,要严控房地产化倾向。各地区要综合考虑特色小镇和小城镇吸纳就业和常住人口规模,从严控制房地产开发,合理确定住宅用地比例,并结合所在市县商品住房库存消化周期确定供应时序。适度提高产业及商业用地比例,鼓励优先发展产业。科学论证企业创建特色小镇规划,对产业内容、盈利模式和后期运营方案进行重点把关,防范“假小镇真地产”项目。
在建设特色小镇的方向上,业内专家指出,特色小镇先决条件很重要。打造特色小镇,必须重视当地的区位、资源和产业能力。此外,打造特色小镇要内容重于形式。产业IT可以引入,但更应培育自身产业IP。第三,特色小镇一定要有自身的独特气质,盲目批量复制不可能出精品。对于特色小镇来说,一定要以人为本,以产城融合作为核心。小镇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产业,需要根据小镇的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等各类要素禀赋确定主导产业;其次是相关扶持政策,不论是税收、土地还是其他产业政策,都需要有持续性才能够保证小镇长久的生命力;再次是相关的配套,主要包括教育医疗等城市配套以及宜居的生态环境。
但仍需要关注的是,国内对于特色小镇的要求更多强加了旅游概念,而这种要求则未必适合高科技或新兴战略性产业小镇,从政策指引的方向来看,特色小镇建设配合相应的城市智能化管理、简化高效的政府管理机制、相应配套的社区资源等等,而不是本末倒置的以旅游生态为建设首要标准。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指出,特色小镇最终的落脚点和根基还是产业集聚。现在的特色小镇都在强调环境、文化、旅游等等,而忽视了产业和特色。比如很多旅游小镇,真正形成的其实是消费集聚,集聚不了特色产业,而这些所谓的特色小镇其实就是度假小镇,还到不了特色小镇的层面。另外,有些小镇把原本的产业基础进行简单升级,将类似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装到小镇的概念里,这种嫁接形式强调了产业,但缺乏特色,最终的成品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以人为本,以产城融合为核心的特色小镇建设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入选名单已经公布,通过对这些小镇的分析和解读,可以看出这批名单对产业、历史文化IP等要素更加看重。这对于要申报第三批以及今后申报全国特色小镇的地方政府有着极大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2017年8月22日,住建部公布了认定后的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一并公布了《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住建部强调,将督促检查第二批特色小镇按照专家评审意见予以整改。同时,还将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对已认定特色小镇(第一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检查。
通过分析解读名单,可以看出第二批名单愈发强调了特色小镇要有产业发展、独特历史文化IP等竞争加分项。同时,今后申报工作中要想成功,过度房地产化、求洋求大等误区、雷区必须提早避免,早有警示,早做准备。
特色小镇,是否强劲,有后劲儿的特色产业是应有之义,无疑也是全国特色小镇认定、评定的命门。此前,浙江省级多家特色小镇遭警告、降级,甚至淘汰。均是由于在特色产业和产业链培育、招商上缺乏后劲。因此,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入选名单中,对产业和产业链的重视可见一斑。
以此次入选的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湖北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为例。在入选之前,上述小镇在羽绒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已经有所发展和建树。其中,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是全国重点镇和“中国羽绒之乡”。年加工羽绒产量占全国的28%,占全世界的18%,成为与浙江萧山、广东吴川齐名的全国三大羽绒基地之一。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生力军,发展新材料特色小镇不仅战略意义重大,而且为特色小镇找到优质特色产业抢占了先机。此次入选的湖北咸宁市嘉鱼县官桥镇便是一个新材料小镇。截至目前,官桥镇新材料生产企业已达14家。
除此之外,在此次名单中可以看出,比如: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大营镇皮革产业、河北保定市曲阳县羊平镇石雕雕刻产业、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岱海镇的老字号鸿茅药酒产业、烟台市招远市玲珑镇的黄金产业等入选小镇都有一定特色产业和产业链的历史基础。
特别是缺乏产业发展支撑的中西部省份,有着悠久历史、优质农产业等特色产业资源的小镇往往也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比如湖北潜江市熊口镇小龙虾产业、通辽市开鲁县东风镇红干椒产业、辽宁本溪市桓仁县二棚甸子镇野山参产业、广西南宁市横县校椅镇茉莉花产业、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咖啡产业、新疆巴州焉耆县七个星镇葡萄产业等。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和陕西商洛市镇安县云盖寺镇都提出了发展红豆杉产业,后者还被专家在评审意见中建议考虑打造“红豆杉小镇”的品牌。
塑造特色小镇,必须提炼本地小镇独有的人文、文旅IP才能胜出。这一点在本次入选小镇名单中也得到极大体现和印证,有着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红色文化的小镇均轻松入选。在入选名单中,历史名人小镇也有不少。如:南平市武夷山市五夫镇(朱熹故里)、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孔子诞生地)、长垣县恼里镇(孔子文化,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讲习礼仪)、宜昌市兴山县昭君镇(王昭君家乡)、汉中市勉县武侯镇、广西河池市宜州市刘三姐镇等。
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千企千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炎兵指出,名人小镇作为特色小镇的一种类别,在国外已蔚然成风。如国外的林肯小镇、莎士比亚小镇。中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名人辈出。同时,借助近现代老一辈革命家家乡的红色资源也可以打造成为红色小镇。
为了避免并纠正过去产业园区发展中过度房地产化、“空城”、“鬼城”现象。对于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的过度房地产化、求大、求洋等不合理现象,之前,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先后对此类现象发出警示。在与今年名单一并公布的《专家组对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评审意见》中,对有此类苗头的入选小镇也给予了相应意见警示。
在对上海浦东新区新场镇、江苏无锡市锡山区东港镇、湖南长沙市宁乡县灰汤镇、河南濮阳市华龙区岳村镇等入选小镇的评审意见中,便提出了要“严格控制房地产开发比例,避免过度房地产化”;“不要拆除老房子、砍伐老树”;“加强房地产管控,避免因靠近都市带来的快速房地产化倾向”。
特色小镇已面临关键转折点,从野蛮生长期将进入调整模式,在政府的监管和考核力度下,必将走向更加产业化、更加生态化的健康发展方向。
注:内容来源于中国企业报, 21世纪经济报道等,由博雅方略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