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视野丨三个维度重新解读乡村旅游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其中乡村休闲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要超过40亿人次,经营收入要超过1.2万亿元。乡村旅游在国内的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推动乡村旅游优化发展,发挥“新动力”作用的过程中,有必要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理念上作一些调整,理念正确与否是行动能否有效、持久的根本决定因素。下面主要从三个维度探讨乡村旅游的思维转变。

空间认知

完成从农村建设到乡村发展的理念转变

在日常交流中,更多地谈论的是“城市”、“农村”这样的字眼,而很少提“乡村”这个概念。旅游的发展给农村带来了新的道路选择,让“乡村”以“乡村旅游”的方式再次跃入了人们的视线。不过,只有从空间认识上真正弄清楚这两个词之间的差异,乡村旅游才会有更深入地发展。

在工业化社会,之所以把某个地理空间称之为“农村”,是因为这个地理空间中主要的产业形式是农业,强调其务农特性、农业特性,关注的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人群在特定空间的聚集。但是今天重现发现乡村的空间价值,并将旅游填充进这个空间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看中它的农业生产方式,而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并逐渐开始用后工业化的视角来看待前工业化空间以及这个空间中各种潜在的价值时,看中的是在这个地理空间当中,有着与工业化催生的城市不一样的风光、文化、历史传承与人际关系,是在“钢筋水泥丛林”呆久之后,对千百年来与人类维持了更久远关系的“篱笆泥土”的重新审视与发现。

也就是说,乡村被重新提起,是因为它的空间价值。习总书记提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所强调的也是乡村的空间要素。乡村旅游创客行动的核心还是空间。把乡村作为跟城市平等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有无数种可能,农业生产只是最传统的一种利用方式。

一旦把“城市”和“乡村”对应起来,重温钱穆先生《湖上闲思录》中对两者关系的描述,就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乡村休闲发展的全新意义和空间。钱穆先生写道:“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接,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只有从空间认知上完成了从农村建设向乡村发展的转变,开始跳出农业的传统认知,关注这个空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愉悦性价值、社会疗伤价值,赋予这个空间更多创新的可能,乡村旅游才能跳出对农业资源的传统依赖,乡村和乡村旅游才能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文化把握

完成从乡村文化到文化乡村的理念转变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挖掘、整理乡村自身的文化和历史,让传统的元素在现代的消费中“复活”,为时尚的消费输入古老文化的“血液”。这是大多数乡村在发展旅游时都会做的工作。

可是马上就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挖掘乡村文化,要挖掘乡村文化中的哪个部分?如何保证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如何在乡村发展的过程中还原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应该还原谁眼里的原真性?如此等等。第二,我们这一代人除了挖掘、整理、传承前人的文化外,还应该做点其它的?如果只是传承已有的乡村文化,那后人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贡献?在文化长河中,这一代人除了“接力者”之外,还能不能扮演更值得评点的角色?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明确,乡村文化的原真性不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是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的一种客观呈现。真正决定包括乡村文化在内的各种原真性的是这种文化、这片土地的主人,而不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专家学者、政府官员需要做的是给这片土地的主人更多的选择方案,在这个文化、这片土地的主人赋权范围内进行文化的创新,用专业的智慧和执行的能力为乡村在文化内涵和文化元素的丰富与生长上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而不应该出现各种各样“越俎代庖”的事。

相对于乡村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文化乡村则是一个主观感知。乡村旅游是旅游者对乡村的文化层面的体验,旅游者通过对乡村传统的文化、现代的文化、本底的文化、创新的文化的体验,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记录下乡村的图景,是乡村具象这个生活世界在旅游世界中的主观投射(评价)。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和市场需求,需要在挖掘传统乡村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意让乡村空间的文化更加丰富,在乡村建设和创客行动两者结合的过程中,给乡村带来更多的文化增量,通过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赋予和增进,培育新的文化在乡村空间中发展,从而生长出一个文化乡村。

经济体系

完成从农业经济到乡村经济的理念转变

空间认识的转变将极大地影响到农村原有经济体系的转变。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林区经济转型的轨迹中得到启示。林区最初的主要功能就是砍树,也就是俗称的“木材经济”;后来逐渐意识到只靠砍木材的不足,开始从“木材经济”向“林业经济”转型,重视森林培育、木材加工以及其他副业兴起,但主体仍然是木材生产;最后发现林业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林业经济”开始向“林区经济”的转型,这次从产业经济向区域经济的转型,真正打开了林区经济发展的空间。

这种经济体系的转型同样适用于乡村。乡村不仅需要农业经济的提质增效,需要通过休闲、旅游等非农经济的发展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乡村更需要立足于乡村空间开拓思路。乡村是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多元经济类型协同共生的空间。在这个大空间,上演的不再是农业经济这个“样板戏”,乡村将是“百花齐放”、“剧目丰富”的大舞台。相信乡村为此次创客行动所提供的创作和创新的空间一定比只围绕着农业经济做文章时要大的多。

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拓展训练、高端会议、稻田酒店、主题民宿、农机展览、文人雅集、露天电影、先锋剧院、乡间民谣、乡村音乐、民间传承、养趣培训、播种收割、艺术创作,如此等等,都可以与乡村传统相得益彰。总之,经济形态的多元丰富、协同共生是推动乡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根基。

上一篇:博雅视野丨重“质”不重“量”,江苏特色小镇重整“瘦身”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视野丨长三角一体化如何避免千城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