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七天“十一黄金周”,之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日旅游均被旅游的热潮紧紧裹挟。十一黄金周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在《国庆黄金周旅游的文化释义和经济分析(上)》中,作者对国庆旅游和国庆黄金周的二十年进行了盘点,深入阐释了国庆文化、旅游文化价值,并世界各国国庆文化和旅游进行对比以得到借鉴和启示。在(下)篇,即本文中,作者从假日经济、消费经济升级的角度对我国国庆黄金周进行了经济分析。最后对国庆黄金周的综合功能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国庆节 黄金周 旅游 假日经济 消费升级
“假日经济”是指人们利用假日集中购物、集中消费的行为,进而带动供给、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系统经济模式。在同一时间集中休假,是我国休假制度的一大特色。为刺激民众消费,自1999年,在人们对旅游消费、闲暇时间远没像现在受重视下而做的设计,“国庆”成了人们期待的旅游休假黄金周,假日经济流金淌银的财富效应也开始显现。这是消费习惯所决定。从1999年首个“国庆黄金周”开始,20年,人们集中在十月出游,集中休假的假日制度渐渐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按劳动供给理论,人的时间分为工作与闲暇两部分。人对工作与闲暇的时间分配取决于工资水平。替代效应指的是工资增加引起工作对于闲暇的替代;收入效应指随工资增加,闲暇需求也随之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工资水平得到极大提升,收入效应的影响渐渐大于替代效应。所以,闲暇需求逐步攀升。适度的休假和人们的幸福指数直接相关,甚至反过来激发人们工作效率,提高生产力。而休假更意味着人们有时间消费,某种意义上更能促进经济良性发展。黄金周制度出现,消费作为衡量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标志,既与社会群体收入水平息息相关,也与民众消费观念更新、消费时间充裕与否密不可分。从1999-2018年,其中黄金周起到了极大作用。
随着国内经济水平增长,人们精神需求提升,旅游成了很多人选择。但“集中休假”并不足以支撑远游安排。中国假日经济测算课题组研究显示,虽然总体上人们的休息时间在增加,但是休闲观念和休闲质量十分落后,国庆长假仍旧是人们集中出行的首选。由于休假“共时化”的突出,全国游客往往集中于热点景区,超出旅游景点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量,休假效用日渐降低,严重影响了假期体验。以假期体验为核心的假期获得感并没显著增加。造成假期体验并不理想。结果导致国庆黄金周后旅游休息后刺激的产出效率较低,每人每小时产出GDP水平在国际上排名依然靠后。
带薪休假制度并非促进旅游消费需求释放的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早在2008年1月1日便开始施行。国务院又发布多项政策落实带薪休假制度。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明确,在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一直来,国家层面始终要求把带薪年休假制度贯彻落实。然而截至目前,但带薪休假始终落实不理想,主动放弃带薪休假权益的人不在少数。美国的带薪休假并没有写入法律,但落实情况和休假时长均高于中国,因为我国目前的经济还是不够发达,人均收入与发达国有有很大差别,经济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导向;人们更多需要考虑休假之后的收入保证问题,担心失业,只得无奈放弃休假。
在带薪休假制度无法有效落实情况下,从数字来看,我国假期天数已基本达标,增加假期绝对数,会产生挤占生产时间、降低收入、变相拉大收入差距等负作用,效果并不一定理想。当前,只有通过公共假期制度的刚性约束,才能确保企业落实员工休假权利。公众主要就靠国庆黄金周集中出游,造成旅游休假效果不理想。黄金周的拥堵让人不满,但黄金周的取消同样让人不满。“中国式休假”变革的难以调和,还体现在2012年出台的高速公路免费政策上。我们不但需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也需要改革改革不合时宜的休假制度。应推行分时休假,实行弹性休假。在当前休假数量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合理安排一年内的假期结构,释放更多的假期效率,缓解“共时化”,提高休假质量。
商务部监测,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消费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吃穿用等传统消费提质升级,文化、旅游、体育等新兴消费亮点纷呈,线上线下融合、智慧商店、移动支付、绿色共享等新模式蓬勃发展,品质化、个性化、体验式消费引领潮流,消费升级势头不减。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4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9.5%。都呈现出显著的增量提质趋势。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扩大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既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也是助推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的促进开放、下调和取消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上调个税起征点等一批政策都对消费起到了提振作用。目前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接近八成。但在存量中消费占GDP的比重,只是50%多一点,和很多发达国家70%至80%多的占比还有距离,消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旅游作为拉动消费的重要举措,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释放更多的动能。
大数据显示,与往年相比,今年国庆假期旅游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和层次发生重大变化。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游客越来越重视旅行的体验,“体验旅游”大行其道。在消费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消费的结构也在发生重大变化,服务消费、新兴消费等在整体消费中所含比重越来越大。品质化、个性化、定制化、体验式消费引领潮流。而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定制旅游、共享民宿等一大批新兴消费模式蓬勃发展。旅游供给也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是今后旅游产品创新动力与旅游市场拓展的利器。
消费升级大背景下,未来我国消费具有平稳增长的潜力,政策仍将以持续扩大内需为着力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进一步上升。随着消费升级,休闲度假旅游时代来临,进一步优化旅游消费环境,激发旅游消费潜力,推进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加强旅游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旅游作为消费的重要领域,将从三个方面扩大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一是引导当地居民休闲消费;二是吸引省外游客观光休闲度假,扩大增量消费;三是提振入境旅游,就地出口风景,就地出口服务。
在改革开放中,我国旅游发展从政治导向经济导向转变,体现了旅游业改革开放的起点,经济导向的不断强化深化成为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1999-2018年,从创汇产业到经济增长点,最后到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通过经济导向使得我国从旅游资源大国成为“旅游大国”;未来,旅游业的外交、文化、经济、社会等综合导向将成为下一阶段引领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引,也将成为我国建成“旅游强国”指导!国庆黄金周将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休假优质产品,更多的文化自信,让我国旅游强国之路走得更远更稳。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作者为博雅方略研究院白墨。图片来源网络,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