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领域 博雅智库 博雅研究 案例成果 热点产品 印象博雅 博雅动态 平台资源 加入博雅 联系我们

中国幸福产业引领者

R

esearch博雅研究

博雅研究 | 消费升级下的我国体育旅游——掷球戏水争远近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成熟,传统的旅游产品向休闲、运动等多个方向发展,体验性旅游产品获得越来越多的青睐,体育旅游获得了飞速的发展。本文从体育旅游的概念、分类及发展概括如题,介绍了我国消费升级下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并通过比较世界发达国家的体育旅游和消费,得出借鉴启示。最后通过介绍我国的体验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发展体育旅游建议。

关键词:体育旅游 消费升级 借鉴 建议

体育旅游概述

概念

体育旅游的概念有很多,国家旅游局的定义是: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涉及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国外学术界通常用Joy Standeven和Paul De Knop的定义:主动或被动参与其中的,尤其是出于商业或非商业原因的非正式的或有组织的,需要离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去参与的所有形式的体育活动。体育旅游就是指以观看、欣赏和参与各种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游览活动。

体育旅游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推动和促进旅游业和全民健身的重要手段。体育旅游从狭义上讲是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讲是以各种体育活动为主的旅游,即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是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项目,并存在着巨大的市场。体育旅游因其具有参与性、观赏性、体验性、健身性、娱乐性、资源可重复利用性而成为体验经济、服务经济和低碳经济时代的时尚宠儿。

产业角度来讲: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交叉渗透而产生的以资源与环境为依托的综合性经济产业。体育旅游产业链长,不仅包括直接从事体育旅游产品生产、制造、营销、消费的行业,也包括为体育旅游活动提供支持、支撑和服务的行业。体育旅游业上游产品涉及体育器材与设备生产、场地建设、体育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等,下游包括体育俱乐部、大型赛事组织、体育旅游线路开发,上下游产业链涉及酒店、娱乐、休闲、餐饮、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咨询、邮电通信、传媒、网络、金融、保险、医疗、教育、建筑、环保、教育培训等几十个行业,庞大的产业体系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所有产业部门,并与第三产业之间有高度的关联性。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旅游的概念没有统一。

分类

国外一般根据体育旅游的定义分成四大类:职业体育旅游;业余(大学)体育旅游;户外活动(打猎、钓鱼、高尔夫);与体育有关的旅游活动(参观体育博物馆、名人堂,参观体育设施)。

国内的分类更加不统一:体育旅游按旅游者参与的目的划分为参与、观赏、竞赛三大类型;按体育旅游活动的场所划分为陆地项目、水上项目、海滩项目、空中项目和冰雪项目;从资源角度根据体育旅游特性划分为大众和极限体育旅游资源两大类;按体育旅游活动场所分为陆地、水域、空中休闲与竞技运动旅游地;体育旅游还可分为以探险、趣味、健身为主的参与性旅游和以观赏体育比赛、娱乐为主的观赏性旅游;从参与的目的出发,体育旅游划分为:休闲类、刺激类、野战类、体育节事类、观赏类、竞技类;携程将体育旅游分为包括户外活动、体育观赛、体育竞技、体育培训四类,其中。户外活动包括徒步、骑行、潜水、滑雪、高空项目等;而体育观赛指的是奥运、欧洲杯等赛事现场观赛产品;体育竞技产品指的是客人亲自参与竞技的产品,目前的代表产品有马拉松;而体育培训指的是击剑课程、游泳课程、潜水考证等学习类旅游产品。途牛将体育旅游分为三类,包括以徒步、骑行为代表的户外活动,以马拉松为代表的体育参赛游及奥运会和世界杯、欧洲杯等赛事的体育观赛游。

总之,体育旅游的分类也不很统一。

发展概况

体育旅游由来已久,最早是公元前的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运动员参赛者出行得奖,奥林匹克运动会可以吸引万名来自希腊各地的观众;罗马人则通过不同观看角斗士厮杀的方式继续把旅游和体育紧密结合起来;我国古代有丰富多彩、种类非常齐全的体育活动,如古代球类活动:蹴鞠(足球)、击鞠(马球)、捶丸(高尔夫球)、木射、掌旋球、其他球戏;古代田径、投石、举石、马术、游泳、滑冰、摔跤、举重、抖空竹、射箭、投射、围棋、象棋、相扑还有养生体育;季节性民俗体育包括春游、放风筝、荡秋千、放纸鸢、龙舟竞渡、登高、拔河、秧歌等多种多样。宋徽宗赵佶曾为水球运动(宋称“抛水”)写过诗“掷球戏水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体育旅游最先出现在西方旅游业发达国家,现代意义上的体育旅游起源于1857年英国人成立的登山俱乐部,之后各国相继效仿成立了许多相关俱乐部。 20世纪初期,国外的体育旅游开始逐渐具有规模性。20世纪60年代以后,体育向高度竞技化发展,同时,发达国家始构筑服务全民体育场地设施体系,推进大众性的体育休闲旅游活动,出现体育国际性大众化趋势。80年代以后通过私人投资进行饭店、交通等旅游基础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大众体育休闲合旅游发展进入新时期,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促进大众体育和休闲作为目标,体育旅游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成长。

世界旅游组织(WTO)和国际奥委会(IOC)从1999年就开始了体育旅游方面的合作,还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双方加强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曾将2004年世界旅游日的主题确定为“体育与旅游:增进相互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体育在全球旅游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与旅游形影相随,谋求共同发展,滑雪、登山、漂流等活动不断升温,成为旅游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逐渐发展成为很多国家与地区的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与性体育休闲旅游成为人们生活休闲的主要方式,休闲体育旅游如攀岩、高山滑雪、探险、海边冲浪及蹦极等实现了旅游与体育的完美结合,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山地户外、水上运动、冰雪运动和高尔夫运动占到整个运动休闲市场的80%。在人们对大型的体育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等)的关注下,观赏性体育休闲旅游也成为国外体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奥运会、欧锦赛、亚洲杯、南美杯等重大体育赛事不仅是体育界的一道道亮点,更成为全球旅游界关注的焦点并取得了蓬勃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巨额的收入,促进了其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全球看,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世界旅游组织(WTO)2016年报告显示,体育旅游年产值超4500亿欧元(或达到6000亿美元),当旅游产业平均年增长率在2%—3%浮动时,体育旅游的年增长率将高达14%。超过旅游产业4%-5%左右的整体增速,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旅游方式。体育以及与体育相关的消遣娱乐活动在旅游活动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25%以上,全球体育旅游的收入占到了世界旅游总收入的32%。随着世界旅游的发展和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消费升级对旅游的影响

消费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我国大致经历四次大的消费升级:第一次改革开放之初到80年代末,粮食和轻工业带来第一波消费升级;第二次是90年代,以电子、钢铁、机械制造带来物质生活硬件的消费升级;第三次二十一世纪的十年,汽车、房地产、交通、通讯、教育等基础设施消费升级;第四次是进入新时代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深刻变革,娱乐、文化、旅游、体育、养老、医疗保健,包括旅游、运动、户外、体育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类消费升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向消费驱动型转变。根据Economist智库数据,目前中国年个人消费总额已突破4万亿美元,未来十年个人消费的增速还将保持 6%以上,高于GDP增速,预计到2030年个人消费总额将比2015年高出3倍。

新一轮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规模上,消费需求总量快速提升,而且体现在结构上不断迈向高端。随着消费经验逐渐丰富,消费结果的满足感提升,消费心态成熟,居民消费偏好从“越便宜越好”逐步转向个性化、高端化、品牌化,消费整体呈现出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传统的生存型、物质型消费开始让位于发展型、服务型等新型消费,从“买温饱”到“买发展”,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越来越多被注入精神内核,更愿意为体验、环境、情感和服务买单,更愿意为健康、娱乐付出相应溢价。新消费观念、新消费模式闯入百姓日常,引领经济转型。城市消费水平较高,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公众对体育旅游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不断升级。从“吃住行”到“游购娱”,再到“运健学”,体育旅游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体育旅游是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享受和发展型的消费行为。消费升级体现在体育上,即是对运动的专业性,品质感和个性化需求更为突出和强烈。消费结构升级下,体育旅游消费结构也在逐步升级。以消费新热点、消费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引领引领体育旅游产业升级合高质量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消费,正经历从免费到付费,从专项到跨界,从大众到小众,从参与到体验的升级过程,即从简单的参与到深度的体验。在体育旅游领域里体现的尤为明显。

根据文化与旅游部《2018年上半年旅游经济主要数据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28.2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实现净利润19.19亿元,同比增长48%;休闲服务行业实现营收650亿元,同比增长26.95%;实现净利润53亿元,同比增长30.63%,保持着较高增速。从整体消费结构来看,目前包括旅游、文化、体育等在内的服务消费已占到国内居民消费支出比重的40%以上。

消费升级的本质在于消费总福利的提升,消费升级主要由中产阶级做贡献。2017年,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的是中产阶级的崛起,而中产阶级扮演着社会消费主力的角色。由80后、90后甚至00后群体组成的新兴中产阶级群体习惯借贷消费,不再只存款。对中产阶级消费来说,消费是一个寻求自我和个性化的过程。我国14亿人口当中,大概3—4亿是中产阶级,用品质消费倒推国内行业打造品质,向出国旅游、文化休闲、体育旅游等更高层次水平发展。

但是尽管我国的消费升级在不断推进,尽管包括户外运动产业体育旅游等发展迅猛,但我国与欧美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例如根据美国权威杂志《跑者世界》数据,体育跑者节俭型一生花费14358美元,普通型花费56942美元,奢华型消费212872美元;而我国对应的三个等级的跑者花费分别是14100元、243000元和1101900元人民币,差距还是很大。据《北京晚报》报道,目前我国的户外运动市场大概相当于欧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水平。体育在美国旅游业中的贡献率为21%。

2015年底我国人均GDP刚超8千美金,人均乘飞机次数平均0.5次,旅游的频次人均不到3次,而美国乘机均值是2.5次;旅游频次为6.9。美国露营地有1.65万,欧洲有2.5万,国却只有100多家,而日本有1300家。我国现在的水平相当于美国1972年、1980年代水平,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旅游、体育、运动、运动旅游在3-5年的时间内,有至少5倍以上的成长空间。伴随着消费升级居民国人越来越强的体育旅游支付能力和意愿。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统计,到2020年,我国的体育旅游总人数将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将突破1万亿元。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体育旅游比较 

各国体育旅游与其消费水平比较

在发达国家,体育旅游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体育休闲旅游已具有成熟的规模,形成了巨大的市场。欧美休闲旅游产品中有一半是和体育有关的,包括五大类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包括冰雪运动、高尔夫、水上运动、山地户外运动及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各国将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高收入与产出的旅游项目进行经营,并积极扶持体育休闲旅游的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仅占旅游行业的5%,而发达国家占20%,旅游产业总值达4万亿元。

借鉴和启示

✔ 政府支持、非营利组织多元参与体育旅游

体育和旅游主管部门合作,民间非盈利组织参与。采用股份制等多种筹资方式使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主体实现多元化。社会组织成为体育赛事的发起者、规划者和组织者,从组织体育旅游赛事活动中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 突出企业中小在体育旅游中的推动作用合市场主导

欧美发达国家,超过90%的体育旅游设施都是由中小企业提供,这些小型、独立、灵活的市场主体主导了大部分的旅游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完善或国家GDP增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大力发展学校体育赛事和旅游

挖掘学校体育赛事组织开展和旅游开发。

✔ 通过的国家公园创造户外运动机会

国家公园是美国人1872年首创的,目前全世界已有一百多个国家设立了多达1200处风情各异、规模不等的国家公园。我国已经建立国家公园制度,学习和仿照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发展户外运动。

✔ 特有的球类比赛联赛

欧洲有足球联赛,美国有美式橄榄球、棒球、篮球NBA,借用他国经验,开展国内的球类联赛观赛制度和促进传统体育项目旅游的开发。

✔ 体育、旅游、会展和商业部门长期合作,重视体育旅游市场化宣传

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联系合作密切,运动部门和目的地市场组织融为一体。协调部门管理职能、对接商业会展,利用媒体推动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招徕游客,为各国开拓体育旅游市场的,加深和体育旅游者的联系。

✔ 举办体育短期、长期、日常赛事

举办国际短期、长赛季、日常体育赛事是体育旅游的根本。推动特定时段的长短期期体育节事,引导和借势形成市场规模的日常体育旅游市场。

✔ 体育项目国际化和全球化

体育旅游全球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体育和旅游方式实现国际间的个体和群体交流参赛选手的国际化,推动体育运动的全球化发展。

✔ 创意挖掘体育旅游产品

欧美发达国家,经常可以看到买到制作精良的体育旅游纪念品,景区自制的精美的体育旅游纪念品,学习体育旅游商品创意开发。

✔ 发挥消费升级在体育旅游中的作用。

制定适应消费升级的体育旅游发展现状的相关政策并予以引导和扶持,体育旅游面向大众,带给国民健康体魄和愉悦的心灵,倡导健康快乐幸福的生活方式。

✔ 以举办大型赛事为契机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体育旅游发展得益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涌现。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以大型体育赛事为中心、以开发体育观战旅游为重点的短期规划促进体育旅游。

消费升级下的体育旅游

发展和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显示,2014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从2007年的593元提高到2014年的926元,替旅游消费已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随着消费升级,“体育旅游”从2015年开始有明显升温态势。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额达791亿元,占总旅游投资额的2.5%,投资增长率达71.9%。

2016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旅游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下,我国体育旅游呈现出快速、持续发展的势头,每年增长速度达到30%~40%,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健身、康复、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旅游人数已占总人数的75%。

驴妈妈旅游网的《2016体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我国体育旅游市场逐年扩大。体育旅游人群基本集中在30-45岁的中青年,以80后、90后居多,其中80后占比最大,85%是男性,男性更青睐马拉松、足球、滑雪。而女性则更为关注马拉松、滑雪和网球等项目。上海、广州、北京、南京、杭州、大连等城市体育旅游热情最高。我国目前的体育旅游集中在观赛类、健身类、极限类三种,其中健身类游客占7成,极限类占2成,观赛类1成。观赛游出境外热销,主要集中在欧美。其中,欧洲占20%。世界杯、奥运会、英超、欧冠赛、亚冠赛、西甲、意甲和NBA等重大的盛会,吸引度更高。

目前我国各类城市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事活动每年已经超过上百项;各类专项体育赛事活动,如汽车赛事的上海F1中国大奖赛、新疆的环塔(国际)拉力赛等也在发展中;具有我国和各地方浓郁特色的体育节事活动文化底蕴深厚、群众参与性高、精彩纷呈,成为各地体育旅游的盛事。

凯撒旅游发布《出境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白皮书》。预计2020年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美元。庞大的消费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以及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代表的重大国际赛事资源,让我国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体育旅游发展沃土。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仅占旅游行业总规模的5%(发达国家25%),若体育旅游达到25%,则未来我国体育旅游的规模可达1万亿。

存在的问题

✘ 体育旅游设施不完善

体育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薄弱,体育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因风险大而不足,建设滞后等。如房车和背包客露营地的规划和建设滞后,供旅游者运动和娱乐的设施不足,部分供山地车赛事使用的道路不足或保护不力而遭损害等问题比较突出。

✘ 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

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不够、设计开发滞后,产品结构单一、同一品种体育旅游产品重复性开发,内容陈旧,多集中在体育类休闲旅游产品,赛事旅游相对不足。体育旅游产品供给不足,不能完全满足体育旅游需求。

✘ 体育旅游服务发展滞后

体育旅游服务质量不高、体育旅游服务不完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救援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突出。我国体育服务业占比不到20%,对比成熟的美国市场体育服务业占比57%,差距较大。

✘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缺少专业化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尤其缺乏既懂观光旅游管理,又具备体育旅游专业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 体育的职业化、市场化程度不强,市场不成熟

体育职业化不够,国际大赛较少,体育旅游市场发育不全,整体发展还相对迟缓,发展体育旅游的条件还不太成熟。国内体育旅游还处在比较早的阶段,

✘ 市场化宣传促销工作滞后等。

体育旅游营销手段落后、合作联系少。体育旅游认知度有待提升,对体育旅游的认识程度仍较低。

发展措施

❍ 整合体育旅游资源,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先行。加强体育设施开放和各类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 加大赛事的创新力度,是强化特色,打造品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拳头产品,充分挖掘体育旅游经济功能

❍ 加快体育与旅游景区的融合和体育旅游基地建设,拓展体育旅游项目,延长游客在的停留时间,促进体育旅游消费。

❍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不断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培育旅行社、俱乐部成为市场主体。

❍ 改革投融资体制,构建顺畅的体育旅游产业融资渠道,鼓励多方发展体育旅游,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 实行人才发展战略,发展体育旅游教育,完善体育旅游智力支撑,提升体育旅游项目认识度,建立适合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

❍ 国际化战略强调并发展国际化体育旅游.把有限的人、财、物集中起来,宣传以扩大国际知名度,吸引国际客源市场。

❍ 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打造传统体育旅游。

 

注:内容来源博雅方略,作者为博雅方略白墨。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上一篇:博雅研究 | 国庆黄金周旅游的文化释义和经济分析(上篇) 返回列表 下一篇:博雅研究 | 国际共产主义照耀下的红色旅游